非洲文學是以亞非語系或非洲語系,源自於非洲的文學作品,但一般是指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文學,北非文學通常歸類於阿拉伯文學中。非洲文學中也包括口頭文學 (oral literature,烏干達語言學家皮奧·齊里姆稱為是orature)[1]。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21年5月23日) |
文學 |
散文 - 韻文 - 駢文 |
詩 - 詞 - 曲 - 歌詞 |
小說(短篇小說、長篇小說) - 戲劇 - 傳記 |
兒童文學 - 文學流派 |
西方文學理論 - 文學史 |
地域文學 |
古希臘文學 • 古羅馬文學 • 古埃及文學 |
愛爾蘭文學 • 意大利文學 • 西班牙文學 |
中國文學 • 香港文學 • 台灣文學 |
美國文學 - 英國文學 |
德國文學 – 法國文學 |
朝鮮文學 • 韓國文學 |
印度文學 – 伊朗文學 |
日本文學 – 越南文學 |
非洲文學 – 俄國文學 |
作家 |
小說家 – 隨筆家 |
劇作家 – 評論家 |
詩人 – 詞人 |
作曲家 – 填詞人 |
散文家 - 網絡作家 |
分類 |
文學 - 各國文學 |
文學類型 - 文學體裁 |
作家 - 登場人物 |
文學流派 |
非洲受到列強的殖民,對非洲人民的影響很大。一般分析非洲文學也會分為殖民時期前的文學、殖民時期的文學、後殖民文學等。非洲文學也可按地區(西非、南部非洲和東非)或按語言(主要是前殖民地語言:英語、法語和葡萄牙語、斯瓦希里語、西班牙語)劃分。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中,有四位來自非洲,包括埃及的納吉布·馬哈福茲(1988年獲獎)[2]、南非的納丁·戈迪默(1991年獲獎)[3]、約翰·馬克斯維爾·庫切(2003年獲獎)[4]和坦桑尼亞的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爾納(2021年獲獎)[5]。尼日利亞作家奇努阿·阿切貝所著的《瓦解》(Things Fall Apart)是非洲文學中相關被廣泛閱讀的作品。[6]
非洲文學有許多的成分來自口頭文學,由於許多非洲語言缺乏文字,因此文學以神話、英雄故事和歌曲的形式由吟遊詩人口頭傳播,以敘事詩的型態歌唱,在西非,這種職業被稱作Griots[7](有時譯作葛利歐特)。口頭文學在非洲大陸的許多地方仍然存在,這些口頭傳統存在於許多語言中,包括富拉語、斯瓦希里語、豪薩語和沃洛夫語等語言。[8]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