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青鱂(學名:Oryzias latipes),又稱米鱂,俗稱稻田魚、魚目娘、米鱂、彈魚、三界娘,是青鱂屬的一種。原中華青鱂被認為是日本青鱂亞種,現已分開。而台灣青鱂原被認為是青鱂,現已歸類為中華青鱂。
早先的分類中此魚遍佈東亞和東南亞國家[2],但在依據形態學和基因研究證據調整分類之後,可以確定其原產地僅限於日本[3]。其中北海道的青鱂並非原生,而是後來引入的[4]。世界其他地區也存在引入青鱂的記錄,但其中大多和中華青鱂混淆[4][5]。
本魚體延長,略側扁,背部直平,腹部圓突;頭中大,較寬,前端平扁;眼大而高位;口小,上位,橫列,能伸縮;上齶較短於下齶,下齶具尖細齒;背鰭1枚,短而後位,具6枚軟條,位於臀鰭後半上方體背;臀鰭基底很長,具16至19枚軟條,雄魚不變形為交尾器;胸鰭上位,其末端達腹鰭基底上方,具9至10枚軟條;腹鰭腹位,未達到肛門;尾鰭截形。體被大圓鱗,無側線,一縱列鱗約29枚;頭部也被鱗。體銀白色,背面淡灰色,體背正中線自頸部至尾鰭基底有一條暗褐色縱帶;體側從鰓蓋後緣到尾鰭基底有一條黑色縱線;各鰭暗色,雄魚的腹鰭在繁殖季節變黑。體長約2.5~4厘米,但人工養殖最大的體型已可超過4厘米,最大約5厘米。
生活於平地之池沼及河川水流緩慢處,水草茂盛處尤多。對鹽份及高溫耐性強,即使在鹽田或溫泉中也能生存。喜歡在水體表層群游,以小動植物為食。產卵期為4至10月。在水溫18至30℃下可經常產卵;卵具絲狀突出物,用以纏絡水草,以便孵化。
但青鱂魚對有毒物質及藥品耐性極低,經常因為河川污染及環境過度開發導致棲息地銳減。
青鱂有吞食蚊子幼蟲的習性,因此對滅蚊有一定的功效。
青鱂較短的生命周期(7周繁殖一代)和對嚴苛環境(適應溫度6—40 °C(43—104 °F))的適應性使得其成為了一種模式生物[6][7]。它僅有八億鹼基對,因此在基因研究上更容易控制[8][9][10]。1994年哥倫比亞穿梭機上的一對青鱂成功在太空裏產下了卵並將其孵化,這使得它成為最早在外太空交配的魚類,不過最早進入太空魚類並非青鱂,而是加拿大底鱂[1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