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上海市淮海中路在1915年到1943年之間名為霞飛路(法語:Avenue Joffre),以法國元帥約瑟夫·霞飛的名字命名。當時是橫貫原上海法租界的一條主幹道。
霞飛路東起敏體尼蔭路(今西藏南路),西至海格路(今華山路),全長5500米。霞飛路是1900年有法租界公董局興建,最初的名稱是西江路,1906年改名寶昌路(Route Paul Brunat),1915年6月更名霞飛路(Avenue Joffre),1922年3月,由法國將軍霞飛舉行揭牌儀式。
1908年,法商電車公司開通自十六鋪經公館馬路、寶昌路至徐家匯的有軌電車,由於交通便利,居民增多。
1943年,汪精衛政權接收上海法租界,將霞飛路改名為泰山路。
1945年10月,更名林森路,以紀念原國民政府主席林森(1867~1943),以西藏路為界,分別稱林森東路、林森中路。1950年5月25日,更名淮海路,以紀念淮海戰役的勝利。西藏路以東部分稱淮海東路,以西至華山路部分稱淮海中路。
淮海西路東起華山路,西迄凱旋路,始築於1925年,系法公董局越界所築,原名喬敦路(Jordan Road),以英國駐華公使名命名,1933年改名廬山路,1945年更名林森西路,1950年更名淮海西路[1]。
霞飛路東段在1900年-1914年之間建成,是傳統的華人商住區,多石庫門里弄住宅;西段在1920年代形成大規模的高級住宅區,花園洋房和高級公寓較多,是美英僑民和中國上層人物的主要聚居地;中段則是在1930年代,隨着大批白俄難民的到來,形成富有異國情調的高雅商業街。明星咖啡館、時裝店、洋貨店、食品店、珠寶店鱗次櫛比。400多家各類商店中集中了上百家聞名遐邇的老店、名店。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