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亨索倫王朝,也稱霍亨索倫家族(德語:Haus Hohenzollern)[註 1],為勃蘭登堡-普魯士(1415年-1918年)、德意志帝國(1871年-1918年)及羅馬尼亞王國(1881年-1947年)的主要統治家族。霍亨索倫家族起源於士瓦本公國境內的黑興根附近,其始祖布爾夏德一世在11世紀初葉受封為索倫伯爵。領地在今上內卡河、士瓦本山和上多瑙河之間。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8年7月25日) |
霍亨索倫王朝 | |
---|---|
國家 | 德意志帝國 · 羅馬尼亞王國 · 俄羅斯 |
創立 | 11世紀初(索倫) 12世紀初(霍亨索倫) |
創立者 | 布爾夏德一世(索倫) 索倫伯爵腓特烈三世(霍亨索倫) |
現任領袖 | 德國和普魯士: 格奧爾格·弗里德里希親王(1994–) 霍亨索倫-西格馬林根: 瑪格麗塔王儲 |
末代君主 | 德國和普魯士: 威廉二世(1888–1918) 羅馬尼亞: 米哈伊一世(1927–1930,1940–1947) |
頭銜 | 索倫伯爵 勃蘭登堡侯爵 普魯士公爵 紐倫堡城主 拜洛特侯爵 勃蘭登堡-安斯巴赫侯爵 普魯士國王 德意志皇帝 納沙泰爾親王 羅馬尼亞國王 |
地產 | 德國、普魯士、羅馬尼亞 |
被推翻 | 德國和普魯士: 1918年德國革命 羅馬尼亞: 1947年共產黨奪權 |
分支 | 霍亨索倫黑興根(斷絕) 霍亨索倫-西格馬林根 霍亨索倫-海格爾洛赫(斷絕) 羅馬尼亞 |
索倫伯爵腓特烈三世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和亨利六世的忠實支持者。1185年腓特烈三世與紐倫堡伯爵康拉德二世聯姻,前者娶了後者的女兒索菲亞,因康拉德二世沒有男性繼承人。1192年,康拉德二世去世後,腓特烈三世成為紐倫堡伯爵腓特烈一世,此後該家族在索倫前冠以「霍亨」(意為「高貴的」)字樣,稱為霍亨索倫家族。他的兩個兒子於1218年將領地重新分配:長子康拉德一世繼承紐倫堡,弟弟腓特烈四世繼承索倫。腓特烈四世的後裔、歷代索倫伯爵是信奉天主教的士瓦本系,而康拉德一世的後裔、歷代紐倫堡伯爵則是改為信奉新教的法蘭克尼亞系。
霍亨索倫-法蘭克尼亞系
霍亨索倫-法蘭克尼亞系始祖腓特烈三世是康拉德三世的長子,他通過繼承獲得拜羅伊特和庫爾姆巴赫,其曾孫腓特烈五世在1363年被皇帝查理四世封為帝國伯爵。1415年,腓特烈五世的幼子腓特烈六世成為勃蘭登堡選帝侯,稱為選帝侯腓特烈一世。1473年,其第三子阿爾布雷希特·阿喀琉斯為選帝侯時立下規約:勃蘭登堡選帝侯稱號屬於直系繼承,非長子也有繼承權,領地不得分割。據此,其長子約翰·西塞羅成為選帝侯。因此,勃蘭登堡的霍亨索倫家族(選帝侯系)在1618年通過繼承得到普魯士公國統治權。
在腓特烈·威廉大選帝侯統治時期(1640年-1688年),勃蘭登堡-普魯士日趨強盛,1701年,普魯士公國升為王國,選帝侯成為國王腓特烈一世,1871年,普魯士國王霍亨索倫家族的威廉一世成為德意志帝國皇帝。1918年德國十一月革命爆發後,霍亨索倫家族的統治被推翻。
霍亨索倫-士瓦本系
霍亨索倫-士瓦本系於16世紀在德意志西南部聲勢頗盛。1535年,伯爵卡爾一世獲奧地利的伯爵領地西格馬林根與費林根施塔特,1552年統轄凡爾施泰因。卡爾一世死後,1576年其二子分割領地,又形成霍亨索倫-黑興根系和霍亨索倫-錫格馬林根系;1623年,兩系都被列為帝國諸侯等級。
1849年,兩系均臣服於普魯士。1869年霍亨索倫-黑興根系斷嗣。霍亨索倫-西格馬林根系的卡爾·安東,獲霍亨索倫親王稱號。其長子利奧波德1870年成為西班牙王位候選人,利奧波德對西班牙王位的繼承權問題是普法戰爭的近因之一。次子卡爾在1866年起先後為羅馬尼亞親王、國王,稱卡羅爾一世,直至1914年去世。其侄斐迪南及其後裔統治羅馬尼亞直至1947年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立。
勃蘭登堡選帝侯(法蘭克尼亞系)
霍亨索倫家族第一代勃蘭登堡選帝侯腓特烈一世是紐倫堡城領地伯爵腓特烈五世之次子
- 腓特烈一世(1415–1440)
- 腓特烈二世(1440–1471)
- 阿爾布雷希特三世(「阿喀琉斯」) (1471–1486)
- 約翰·西塞羅(Johann Cicero,1486–1499)
- 約阿希姆一世·涅斯托爾(Joachim I Nestor,1499–1535)
- 約阿希姆二世·赫克托爾(Joachim II Hector)(1535–1571)
- 約翰·格奧爾格(Johann Georg)(1571–1598)
- 約阿希姆·腓特烈(Joachim Friedrich)(1598–1608)
- 約翰·西吉斯孟(1608–1619)
- 格奧爾格·威廉(1619–1640)
- 腓特烈·威廉一世(大選帝侯,1640–1688)
- 腓特烈三世(1688–1701), 1701年加冕為普魯士國王,稱「腓特烈一世」。
勃蘭登堡-庫爾姆巴赫(拜洛特)藩侯(法蘭克尼亞系)
第一任庫爾姆巴赫藩侯約翰三世是紐倫堡城領地伯爵腓特烈五世之子
- 約翰三世,1398年至1420年在位
- 腓特烈一世,1420年至1440年在位
- 約翰,1440年至1457年在位
- 阿爾布雷希特一世,1457年至1486年在位
- 西格蒙德,1486年至1495年在位
- 腓特烈二世,1495年至1515年在位
- 卡西米爾,1515年至1527年在位
- 阿爾布雷希特二世,1527年至1553年在位
- 格奧爾格·腓特烈一世,1553年至1603年在位
第十任庫爾姆巴赫藩侯克里斯蒂安將首府遷移至拜洛特,從此改稱拜洛特藩侯
勃蘭登堡-安斯巴赫藩侯(法蘭克尼亞系)
第一任安斯巴赫藩侯腓特烈一世是紐倫堡城領地伯爵腓特烈五世之次子
- 腓特烈一世,1398年-1440年
- 阿爾布雷希特一世,1440年-1486年,即勃蘭登堡選侯阿爾布雷希特三世
- 腓特烈二世,1486年–1515年
- 格奧爾格,1515年–1543年
- 格奧爾格·腓特烈一世,1543年–1603年
1603年,勃蘭登堡-安斯巴赫舊系絕嗣,由勃蘭登堡選侯約翰·格奧爾格的幼子約阿希姆·恩斯特繼承
- 約阿希姆·恩斯特,1603年–1625年
- 腓特烈三世,1625年–1634年
- 阿爾布雷希特二世,1634年–1667年
- 約翰·腓特烈,1667年–1686年
- 克里斯蒂安·阿爾布雷希特,1686年–1692年
- 格奧爾格·腓特烈二世,1692年–1703年
- 威廉·腓特烈,1703年–1723年
- 卡爾·威廉·腓特烈,1723年–1757年
- 亞歷山大,1757年–1791年
其他還有勃蘭登堡-居斯特林藩侯(Markgrafen von Brandenburg-Küstrin),勃蘭登堡-安斯巴赫-拜洛特藩侯(Markgrafen von Brandenburg-Ansbach-Bayreuth)和許多小諸侯。
普魯士公國(法蘭克尼亞系)
第一任普魯士公爵阿爾布雷希特為勃蘭登堡-安斯巴赫兼勃蘭登堡-拜洛特藩侯腓特烈二世的第三子,勃蘭登堡選侯阿爾布雷希特·阿喀琉斯的孫子。
- 阿爾布雷希特(Albrecht von Preußen)(1525年–1568年)
- 阿爾布雷希特·腓特烈(Albrecht Friedrich)(1568年–1618年)
普魯士國王(法蘭克尼亞系)
德意志皇帝(法蘭克尼亞系)
普魯士親王(1918年後)
1918年德國十一月革命推翻德意志帝國以來霍亨索倫家族繼續存在,頭銜為普魯士親王。
- 威廉二世1918年退位–1941年
- 威廉三世1941年-1951年
- 路易·斐迪南1951年-1994年
- 格奧爾格·弗里德里希王子1994年至今
霍亨索倫-黑興根伯爵(士瓦本系)
- 艾特爾·腓特烈四世,1576年—1605年
- 約翰·格奧爾格,1605年—1623年
霍亨索倫-西格馬林根伯爵(士瓦本系)
霍亨索倫-海格爾洛赫伯爵(士瓦本系)
- 克里斯托夫(Christof von Hohenzollern-Haigerloch,1576年—1592年)
- 約翰·克里斯托夫(Johann Christoph von Hohenzollern-Haigerloch,1592年—1620年)
- 卡爾(Karl von Hohenzollern-Haigerloch,1620年—1634年)
(1634年霍亨索倫-海格爾洛赫絕嗣,由霍亨索倫-錫格馬林根繼承爵位。)
- 弗朗茨·安東(Franz Anton,1681年—1702年)
- 斐迪南·利奧波德·安東(Ferdinand Leopold Anton,1702年—1750年)
- 弗朗茨·安東·克里斯托夫(Franz Anton Christoph,1750年—1767年)
羅馬尼亞親王/國王(士瓦本系)
1947年後羅馬尼亞王室家族首領(士瓦本系)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