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苏联政治人物(1895–1978)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阿納斯塔斯·伊凡諾維奇·米高揚(俄語:Анаста́с Ива́нович Микоя́н,羅馬化:Anastas Ivanovich Mikoyan;亞美尼亞語:Անաստաս Հովհաննէսի Միկոյան,羅馬化:Anastas Hovhannesi Mikoyan;1895年11月25日(儒略曆11月13日)—1978年10月21日),蘇聯亞美尼亞裔政治人物,活躍於史太林和赫魯雪夫時期。
阿納斯塔斯·米高揚生於俄屬亞美尼亞伊利沙伯波爾省的薩納欣村(現屬亞美尼亞洛里州阿拉韋爾迪市)。父親霍夫漢內斯是名木匠,母親以編織地毯為生。他有一位兄弟阿爾喬姆·米高揚,就是米高揚設計局的其中一位創始人。小學畢業之後,米高揚被父親送到第比利斯的Nersery神學中學受教育並畢業。這是當時高加索地區最好的一座中學。[2]在學校里他最好的朋友是格奧爾格·阿里克罕揚,後者後來領導建立了亞美尼亞蘇維埃。米高揚後來表示他所接受的神學教育讓他更加接近無神論。「我清楚地感到,我不相信上帝,且我實際上接受了唯物者的不可知論。我接受越多的神學學習,我就越不相信上帝。」[1]在學校中,他學習了一些關於自由主義和社會學原理的課程,並閱讀了被翻譯成俄文的卡爾·馬克思的著作。
1915年米高揚以優異成績從中學畢業,到埃奇米阿津的格沃爾克神學院進修。同年他加入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布爾什維克派。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推翻沙皇政府之後,米高揚在埃奇米阿津當地組織了工人蘇維埃,在梯弗里斯(即今第比利斯)和重要的工業城市巴庫作宣傳工作。[3]1917年10月他參加組織高加索布爾什維克第一次代表大會,隨後擔任布爾什維克巴庫委員會主席團委員,並擔任《社會民主黨人報》和《巴庫蘇維埃消息報》的編輯。[3]
1918年4月以邵武勉為首的布爾什維克派取得了巴庫蘇維埃的領導權。6月起阿塞拜疆民主共和國和鄂圖曼帝國的軍隊開始進攻巴庫,米高揚任旅政治委員在格里戈里·科爾加諾夫的指揮下保衛巴庫。由於蘇俄提供的援助有限,社會革命黨人和孟什維克提出向英國軍隊求援的辦法。1918年7月底布爾什維克派政權下台,英國軍隊進駐巴庫。米高揚的活動轉入地下,他開始設法營救被捕的巴庫委員。9月鄂圖曼帝國的軍隊佔領巴庫,米高揚趁亂將被捕的委員們救出,乘船前往克拉斯諾沃茨克(今土庫曼巴希),但上岸後即被當地政府逮捕,除米高揚以外的26人都被槍決,史稱巴庫26委員,米高揚是否曾被逮捕,又如何倖存,一直是一個疑案。一戰結束後,巴庫工人準備起義,米高揚回到巴庫,成為布爾什維克地下黨的負責人,繼續組織革命活動。
1919年秋天,米高揚前往莫斯科匯報巴庫的情況,見到了列寧與史太林,成為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1920年春天,紅軍佔領巴庫後,米高揚被調回莫斯科,受中央委員會委託前往下諾夫哥羅德省工作。在下諾夫哥羅德,他妥善的安頓了大量的軍隊,恢復了當地的生產。1922年五月他被選為蘇共中央委員[4]。當年夏天,在史太林的推薦下,米高揚負責北高加索地區的經濟重建工作,他調和了當地哥薩克和農民的矛盾,保全了地方的教堂,維護被剝奪財產後的富農的個人權利。這段時間裏,米高揚和史太林建立了親密關係,並共同反擊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等人的「左翼反對派」。
1926年三十歲的米高揚接替被撤職的加米涅夫成為蘇聯國內和對外貿易人民委員,也是蘇聯歷史上最年輕的人民委員。上任伊始,他就面對着工業品短缺和穀物收集困難的問題。史太林打算通過強制集體化的辦法來解決這一問題,米高揚則警告說這樣會導致非常饑荒和農民暴動,但儘管米高揚不同意史太林的經濟政策,他在政治上仍然站在史太林一邊,未參加布哈林和李可夫等人反對史太林的活動。米高揚在這一時期的主要成績是用沙皇藏品成功和西方換來了大量外匯,另外吸取了一些西方的食品生產方法,如生產罐頭食品等,但無力改變史太林強制集體化的經濟政策導致的惡劣後果。
對於史太林進行的大清洗活動,米高揚也參與其中,但不像卡岡諾維奇等人積極。他拒絕了緬任斯基死後的空缺,盡力保護了一些人。1935年米高揚進入蘇共政治局,仍然負責貿易方面的工作。他是第一批帶着善意訪問美國,以加強經濟合作的蘇聯領導人[5]。米高揚在美國的三個月間,考察了美國的經濟制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提拔了一些懂工業和經濟的幹部來填補大清洗造成的人材空缺,其中就有柯西金。1939年米高揚和德國代表達成協議,用蘇聯的糧食和原材料交換德國的設備,這項協議一直執行到德軍進攻蘇聯為止。
蘇德戰爭爆發後不久,米高揚參加什維爾尼克為首的撤離委員會,組織把工人和工業設施撤退到蘇聯東部和南部。1942年-1945年米高揚成為蘇聯國防委員會委員,和沃茲涅先斯基一起負責蘇德戰爭中後勤工作,成功保證了對蘇德前線的食物和供給的運輸。他的兒子是一名蘇聯空軍飛行員,在史太林格勒戰役中被德軍擊落身亡。1943年他因有力的後勤保障工作而被授予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號[6]。隨着蘇軍的收復失地,米高揚又參加了組織地方戰後經濟重建的工作。
戰後,他從1946年起任蘇聯部長會議副主席,進行戰後經濟恢復和設施重建工作。史太林死前不久,米高揚和莫洛托夫等人被史太林列為新一輪的清洗對象,但並未實施,史太林即告離世[4]。在史太林死後的權力鬥爭中,米高揚希望可以保全貝利亞免於被審判[7],但最後服從大多數人而同意逮捕貝利亞。在馬林科夫政府中,他繼續擔任貿易人民委員。1955年他支持赫魯雪夫上台,從而升任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
1956年米高揚參加了赫魯雪夫的蘇共二十大報告的起草,批判了史太林的個人崇拜[8]。1956年10月米高揚被派到匈牙利了解匈牙利1956年危機的具體情況。和蘇斯洛夫一起,他們被重兵護送來到布達佩斯。他給莫斯科的電報中說:「我們為格羅·埃諾和其他一些同志的想法感到震驚,他們誇大對立面的強大,低估自己擁有的力量[9]。米高揚強烈地反對赫魯雪夫和政治局的使用軍隊的決定,他認為這將會影響蘇聯的國際聲譽,他希望使用軍事威嚇和經濟壓力結合的辦法[10]。最終出動蘇軍鎮壓的做法幾乎引致米高揚辭職[11]。
米高揚是第一位與中國共產黨主席毛澤東直接接觸的蘇聯政治局委員。1949年1月30日-2月8日,他秘密訪問中共機關所在地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與毛澤東等中共最高領導人進行了一周時間的長談。恰逢國民政府遷離首都南京,遷往廣州。米高揚匯報說,毛讚揚史太林是世界共運的最高領袖和「中國人民的老師」,但又補充說,毛並不真正相信他所說的話。[12] 根據史太林的指示,米高揚指控加入中國共產黨的美籍人士美國記者李敦白為美國間諜,要求中共逮捕[13]。
米高揚曾前往古巴與卡斯特羅會談,古巴導彈危機期間在蘇聯和古巴間進行斡旋。
官銜 | ||
---|---|---|
前任: 列昂尼德·布里茲尼夫 |
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1964–1965 |
繼任: 尼可萊·波德戈爾內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