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阿格尼絲·瑪麗·克勒克(英語:Agnes Mary Clerke,1842年2月10日—1907年1月20日)是一位女天文學家及天文領域作家,出生於愛爾蘭科克郡斯基伯林鎮,在倫敦去世[1][2][3][4][5][6][7]

快速預覽 阿格尼絲·瑪麗·克勒克, 出生 ...
阿格尼絲·瑪麗·克勒克
Thumb
出生(1842-02-10)1842年2月10日
愛爾蘭科克郡斯基伯林鎮
逝世1907年1月20日(1907歲—01—20)(64歲)
英國倫敦
關閉

家庭

阿格尼絲·克勒克的父親約翰·威廉·克勒克(1814年-1890年)是斯基伯林一名銀行經理[8],母親嘉芙蓮·瑪麗·迪齊(約出生於1819年)為當地司法常務官的女兒[9][10]。阿格尼絲·克勒克姐弟共三人,姐姐埃倫·瑪麗·克勒克出生於1840年,弟弟奧布里·聖約翰出生於1843年[11],三人全都是在家裏接受的教育[11]

生活和事業

按照父親的安排,克勒克在學習傳統學科的同時,也學習天文課程-她從小就對天文學產生了興趣,曾用父親的望遠鏡進行天文觀察,並在15歲時就開始記錄天文觀察筆記[8]。1861年在她18歲時,全家搬到都柏林,1863年又轉至皇后鎮。25歲時,曾因她和姐姐埃倫二人的健康原因[12]去了意大利,並一直在那呆到1877年,主要在佛羅倫薩學習科學、語言和其它一些對日後有用的學科,1877年在倫敦定居[8]

回國後,她在1877年10月的《愛丁堡評論》上發表了二篇在意大利所寫的文章:《西西里島的搶劫》和《在意大利的哥白尼》,這引起了亞當和查爾斯·布拉克公司-雜誌出版商(曾出版過《大英百科全書》)的注意,並聘請她為第九版《大英百科全書》專門撰寫一系列著名科學家的傳記[13]。該項工作也使她得到另外的一些聘用,如為《天主教百科全書》撰寫有關天文方面的文章[8]。在她一生的職業生涯中,曾寫下過許多包括法文、德語、希臘語和意大利語在內的書刊評論[14]

1885年,她發表了最著名的《十九世紀天文史》,該書內容被公認為超越了她所在的那個時代[8]

克勒克並不是一名從事實際研究的天文學家,而是整理、解釋和總結開方研究結果,1888年,她受台長大衛·吉爾爵士和他妻子邀請,在南非天文台作客三個月,充分掌握了天體光譜學知識,從而使她能夠清晰地了解這門新的科學分支。

1892年她被大不列顛皇家學會授予100畿尼的阿克頓獎(Actonian Prize) ,並作為英國天文協會成員出席定期會議及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會議。1903年,她與哈金斯夫人一道被選為英國皇家天文學會名譽會員,以前僅只有二位女性曾獲得過這一資格:卡羅琳·赫歇爾瑪麗·費爾法克斯·薩默維爾

她的姐姐埃倫·瑪麗·克勒克(1840年-1906年)也撰寫過一些有關天文方面的著作。

月球上的克勒克隕石坑就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15]

2012年退休的天文學講師瑪麗·布魯克(Mary Brück)曾寫過一本有關她的書籍—《阿格尼絲·瑪麗·克勒克和天體物理學的興起》[16]

Remove ads

部分著作

  • 《十九世紀天文學史》,愛丁堡(第四版,倫敦,1902年);
  • 《恆星系》,倫敦,1890年(第二版,倫敦,1905年);
  • 《赫歇爾和現代天文學》,倫敦,1895年;
  • 《簡明天文學知識》(與約翰·埃拉德·戈爾和 阿爾弗雷德·福勒合著,倫敦,1898年);
  • 《天體物理學中的問題》,倫敦,1903年;
  • 《現代宇宙進化論》,倫敦,1905年;
  • 《霍默熟悉的研究》,倫敦,1892年。

她還在《愛丁堡評論》上發表過55篇文章,主要是一些與天體物理學有關的主題以及為牛津國家人物傳記大辭典大英百科全書天主教百科全書以及其它幾種期刊撰寫的文章。她在大英百科全書第九版中的文章包括有伽利略·伽利萊亞歷山大·馮·洪堡約翰內斯·開普勒安托萬-洛朗·德·拉瓦錫黃道帶[13]

參引資料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