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語連讀變調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閩南語連讀變調

連讀變調(continuous tone sandhi)是閩南語變調規則,即單一漢字聲調會因為與其他漢字組合成而改變其聲調;也就是說,語句中所使用的聲調並非漢字本調的現象。連讀變調對閩南語而言是必須遵守的規則。[1][2]

Thumb
閩南語的連讀變調示意圖。注意4變調為8、8變調為4在部份腔調中不成立。泉州腔8聲調系統中,第1、6聲調不變調,而圖中變調為7實為變調為1,圖中變調為3實為變調為6。
快速預覽 漢字, 白話字 ...
閩南語連讀變調
漢字連讀變調
白話字liân-tho̍k piàn-tiāu
關閉

變調常則

一般而言,除了最後一個漢字之外,詞中的每一個漢字都須變調。

臺灣閩南語為例:

(本表僅概略示之,閩南語中的變調各異,且經常出現本調以外的調值。)

更多資訊 聲調, 變調規則 ...
聲調 變調規則 例子 拼音表記 實際變調讀音
調名 代碼
陰平 1 1→7 sim-kuann sīm kuann
陰上 2 內埔 2→1 sió-tī sio
海口 2→5 sió-tī siô
陰去 3 3→2 sè-kài kài
陰入 4 -p 4→8 ap-li̍k a̍p li̍k
-t 4→8 tshut-miâ tshu̍t miâ
-k 4→8 ak-tshiú a̍k tshiú
-h 4→2 bah-tsàng tsàng
陽平 5 內埔 5→7 lâi-óng lāi óng
海口 5→3 lâi-óng lài óng
陽上 6 同陽去
陽去 7 7→3 guā-kháu guà kháu
陽入 8 -p 8→4 ha̍p-tsok hap tsok
-t 8→4 bu̍t-siu but siu
-k 8→4 bo̍k-kue bok kue
-h 8→3 jua̍h-thinn juà thinn
關閉

註:

臺灣話如鹿港腔仍保留陽上,其本調同陰平33(泉府腔陽上讀22),變調近同陰去11。漳州話、同安話、臺灣話優勢腔等陽上、去混同,非陰、陽上混同,與部份古濁上聲字讀陰上,屬於不同層次。

鹿港腔陰平不變調,入聲喉塞韻尾-h變調後部份保留。[3]

不變調情況

連讀變調

更多資訊 聲調, 平 ...
聲調
陰平 陽平 陰上 陽上 陰去 陽去 陰入 陽入
調號 1 5 2 6 3 7 4 8
例字 東 taŋ1 銅 taŋ5 董 taŋ2 動 taŋ6 凍 taŋ3 洞 taŋ7 觸 tak̚4 逐 tak̚8
IPA ˦˦ ˨˦ ˥˧ ˨˩ ˧˧ ˧˨ ˦
調值 廈門[4] 本調 44 24 53 21 22 32 4
變調 22 44 53 21 4k̚/21 21
臺北[5] 本調 44 24 53 21 33 32 4
變調 33 11 55 53 11 4k̚/53 11
臺南[5] 本調 44 24 53 21 33 32 4
變調 33 55 53 11 4k̚/53 11
檳城[6] 本調 44 13 45 22 1 4
變調 22 44 44 22 4 1
漳州[7] 本調 44 13 53 21 22 32 121
變調 22 44 53 21 5k̚/53 21
泉州[8] 本調 33 24 55 22 41 5 24
變調 33 22 24 22 55 22 24k̚/5 22
關閉
  • 上表中,陰入聲與陽入聲音節的變調,若音節帶入聲韻尾「-p̚/-t̚/-k̚」與帶入聲韻尾「-ʔ」的變調調值不同,則在帶入聲韻尾「-p̚/-t̚/-k̚」的變調調值後加「k̚」表示。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