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鄉長鎮長民國時期開始,在中國農村地區,管理政務的行政長官。與鄉鎮平級的內蒙古自治區蘇木的行政長官則稱蘇木達[1]

歷史

中國自秦漢以來,地域廣大的農村地區,以下的行政區單位為。中央政府所在的國家政權僅設置縣政權。縣以下,在唐朝以前以鄉里制管理,明清時以保甲制管理。鄉、鎮的行政職能由胥吏差役里甲鄉地、保甲人員管理。此類人員均非政府行政人員[2]

清末,立憲運動時期,清政府開始推行新的地方管理體制,創建鄉鎮級地方自治行政機構。研究者認為,清末至北洋政府時,中國鄉鎮管理者的身份屬於「紳」,而不是「官」[2]

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

1929年6月,國民政府頌布《縣組織法》,其中規定:在(鎮)實行自治制度(鄉鎮之下為閭、鄰),區長、鄉(鎮)長直接民選。在1930年代起,國民政府由於剿共需要,實際上以保甲制取代了鄉鎮自治制度[2]

臺灣時期

中華民國,鄉長為成年有投票權的鄉民直選,為該鄉首長,辦公處所為鄉公所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體系中,鄉級人民政府是最末級的政府層級,鄉長、鎮長的行政級別相同,一般為正科級,低於縣長。由於黨領導一切的行政體系,鄉長、鎮長在同級的中國共產黨地方委員會中,兼任常務委員,黨內的職務多次於黨委書記[3]:62。一般擔任該鄉鎮的黨委副書記,是鄉級行政區的第二把手。

鄉長、鎮長與省長市長等各級地方行政首長類似,由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差額選舉產生。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在一定條件下,可提出本級人民政府行政首長的罷免案[3]:61。目前中國已經推動鄉長直選

相關

註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