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連結層(英語:link layer)是電腦網絡互聯網協定套件的最低一層。連結層是一組僅限於主機物理連接的線路的方法和通訊協定。連結是用於網絡中的主機或節點的物理和邏輯網絡組件,連結協定是一套僅在網段的相鄰網絡節點之間運行的方法和標準。

儘管互聯網協定套件OSI模型之間的語義不盡相同,但連結層有時被比喻為OSI的數據連結層(第2層)和實體層(第1層)的組合。

連結層在RFC 1122RFC 1123正式定義。RFC 1122考慮了本地網協定,例如乙太網路、其他IEEE 802網絡(例如Wi-Fi)和框架協定,如對等協定(PPP)屬於連結層。

標準定義

乙太網路IEEE 802.3規範等區域網絡標準使用來自七層OSI模型而非互聯網協定套組(TCP/IP模組)。TCP/IP模組通常不考慮物理規範,而是假設可以在連結上載送多媒體級框架的工作網絡基礎設施。因此,TCP/IP 模組的定義RFC 1122和RFC 1123不討論硬件問題和物理數據傳輸,也沒有為這些方面設置標準。一些文字作者認同這樣的解釋,即物理數據傳輸方面是連結層的一部分。[1] [2]其他人認為物理數據傳輸標準不應被視為通訊協定,也不屬於TCP/IP模型的一部分。 [3] [4]這些人假設連結層下方有硬件層或實體層,其中一些作者在對分層的修改描述中採用OSI術語數據連結層而不是連結層。在TCP/IP模型的前身「ARPAnet模型」(RFC 908,1982年)中,連結層的各個方面被幾個定義不明確的術語所指代,例如網絡訪問層、網絡訪問協定以及網絡層,而更高的層則稱為網絡層。在一些現代書本中,網絡介面層、主機到網絡層和網絡接入層作為連結層或數據連結層的同義詞出現,通常包含實體層。

連結層協定

TCP/IP 模型中的連結層是網絡協定的描述性領域,僅在主機所連接的本地網段(連結)上執行。此類協定封包不會通到其他網絡。連結層包括定義本地(on-link)網絡節點之間通訊的協定,這些協定實現了維護本地節點之間的連結狀態的目的,例如本地網絡拓撲,並且通常使用基於框架的協定。特定於連結類型的封包。

互聯網工程任務組(IETF) 在這一層指定的核心協定是地址解析協定(ARP)、反向地址解析協定(RARP) 和鄰居發現協定(NDP),這是一種提供類似功能的設施作為IPv6的ARP。自IPv6出現以來,開放式最短路徑優先協定(OSPF)也被認為在連結級別上執行,儘管該協定的IPv4版本被認為是在網絡層上執行。

IS-ISRFC 1142)是另一種連結狀態路由協定,在考慮TCP/IP模型時適合該層,但是,它是在OSI模型規範堆疊中開發的,它是第2層協定。它不是互聯網標準

與OSI模型的關係

TCP/IP模型的連結層通常會與開放系統互連(OSI) 協定中的數據連結層實體層一起的進行比較。儘管它們在協定中技術覆蓋範圍內在某種程度上是一致的,但它們並不完全相同。 TCP/IP中的連結層範圍更廣,原則上包含不同的分類概念和術語。當某些協定,例如地址解析協定(ARP),它被限制在TCP/IP模型中的連結層,通常被認為適合OSI的數據連結層和網絡層之間時,可能會觀察到就會發生這種協定不同情況。一般來說,應該避免嚴格的比較兩者,因為TCP/IP中的分層不是主要的設計標準,通常被認為是「有害的」(RFC 3439)。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