鎖港北極殿
台灣澎湖縣廟宇,位於澎南區鎖港里,主祀玄天上帝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台灣澎湖縣廟宇,位於澎南區鎖港里,主祀玄天上帝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鎖港北極殿,或小管北極殿、小管港北極殿(臺灣話:Sió-kńg-káng Pak-ke̍k-tiān),俗稱前廟,台灣澎湖縣馬公市廟宇,主祀北極玄天上帝,嵵裏澳角頭廟之一,鎖港里公廟。創建年份不詳,相傳原祀池府王爺(後晉升為玄天上帝的分靈),故昔稱池王廟,乃清領時期康熙年間自井垵北極殿分火而來。[1]法師流派為「普庵派」。[2]:60–62
「鎖港」位於馬公市圓頂半島(澎南地區[3])東南側,面朝台灣海峽,自古以盛產「小管」聞名,故居民習稱「小管港」,但閩南語中「小(白讀音:Sió[a])」音近「鎖(Só)」,早於乾隆32年(1767年)胡建偉所編撰的《澎湖紀略》便將「小管港」訛寫作「鎖管港」。「鎖管港社」在清領時期為「嵵裏澳」轄內一社;日治時期作「鎖管港鄉」,行政單位更動但名稱未改;二戰之後,一度和北鄰的「鐵線尾」合併,稱「鎖鐵里」,現又獨立為一里。[4][5][6]
鎖港北極殿廟身坐東北朝西南,地理位置約略位於「後廟」鎖港坤元寺正前方50公尺處,俗稱「前廟」。[1][7]相傳鎖港北極殿肇建於康熙年間,鎮殿主神乃從井垵北極殿延請而來,最初供奉的神明為池府王爺,昔稱池王廟,後因池府王爺守境有功,獲晉升為北極玄天上帝,成為玄天上帝的分靈,始改稱鎖港北極殿。[1][8]
鎖港北極殿於乾隆44年(1779年)和日治時期明治31年(1898年)、昭和九年(1934年)皆有整建的紀錄,其中昭和九年(1934年)重建之時,尚留有〈廟宇重修巔彩記事碑〉石碑,該石碑詳述北極殿歷代修建年份,以及日治時代鎖港居民的經濟生活狀況,現立於北極殿東南側外牆。[9][1]
民國67年(1978年),北極殿成立重建委員會,陸續向里民、旅外鄉親募捐,並一併在台灣本島採購木料、鋼筋,延請澎湖後窟潭出身的知名建築師謝自南設計[10],聘請石匠來雕刻殿前的龍鳳石柱,二樓建材則以花崗岩、花磚、琉璃瓦為主;主神玄天上帝擇吉於民國68年(1979年)開工,工程費用總計為新台幣1000萬元餘,順利於民國70年(1981年)二月落成,即為今貌。[1]
民國104年(2015年),鎖港北極殿董事許進勇發起重修,董事會決議後於同年六月十三日出火,並以鎖港紫微宮為行館駐蹕北極殿神明,後籌組重建委員會募捐經費,歷時23個月後,鎖港北極殿於民國106年(2017年)重新修建完成,總計整建經費為新台幣1500萬元整,於同年五月三日午時入火安座。[b][11]
明治41年(1908年),鎖港北極殿成立「心意社訓善堂」,為「嵵裏澳」首座鸞堂(善堂),後於大正九年(1920年)出版善書《寶要金篇》、昭和20年(1945年)又出版《喚醒金篇》、《醒化金鐘》等善書。民國34年(1945年),鎖港北極殿鸞堂更名為「同化社訓善堂」,民國52年(1963年)復改為「同化社向善堂」,並著造《喚醒迷津》善書一冊。[1][12]
根據《馬公市各里叢書(寺廟篇)》記載,相傳民國五十至六十年代(約1960年代至1970年代)間,鎖港里擁有全澎湖人數最多的「小法[c]」,當時鎖港北極殿每一梯次招募小法,至少都有三十名兒童參加,甚至流傳一句「鎖港小法較濟鐵線尾弟子」之俗諺,意指鎖港里光小法的人數,便多過於全鐵線里的弟子。[1]
鎖港北極殿亦有舉辦過「送王」的科儀,二戰後可考迄今分別於民國36年(1947年)、民國58年(1969年)、民國75年(1986年)和民國82年(1993年)有送過王船的紀錄。[1]
民國107年(2018年),鎖港北極殿因迎梁、田、甘、柳、吳五府千歲奉祀,後又延請澎湖傳統王船匠師王旭輝打造造價達新台幣五百萬的王船-千秋寶艦「應天艦」,其龍骨長達10尺6寸,歷時近兩年的建造後,民國109年(2020年)另擇定吉時進行安龍目、釘崁巾科儀,並於同年6月25日舉辦「安船打船醮科儀」。[14][15]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