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賽量表(英語:Kinsey Scale),也稱為同性戀 / 異性戀等級評定表(Heterosexual–Homosexual Rating Scale),[1] 是在研究中基於一個人在特定時間內的經驗或反應來描述一個人的性取向的評級表。該量表的範圍值通常從0(絕對的異性戀)到6(絕對的同性戀)。在《金賽報告》的男性卷和女性卷都提到了另一個等級,即「X」,這代表「沒有社會性傾向的接觸或反應」。這些報告由阿爾弗雷德·金賽等人首先發表在《男性性行為》(1948年)上,而《女性性行為》(1953年)中也有顯著提及。[1]
發展歷史
被譽為「性革命之父」的阿爾弗雷德·金賽發明了金賽量表。金賽量表旨在證明性取向不僅僅只有兩種:同性戀和異性戀。金賽認為性取向是不穩定的,且會隨着時間的流逝而發生變化。
金賽主要使用行為評估測試的方法來為個人打分。金賽的第一個評分量表有三十個類別,代表三十種不同的性取向,但他最終設計的評分量表只有七個類別。他在整個研究過程中組織了8000餘次採訪。
量表內容
金賽量表的統計範疇從0到6,其中「0」代表那些對異性擁有完全的性慾望和(或)性經歷的受訪者;而「6」則代表那些對同性擁有完全的性慾望和(或)性經歷的受訪者;而「1」到「5」的範圍則表示那些對性有不同等級欲望等級的人們,這其中也包括「偶爾」或「偶然」的同性性慾望和(或)性經歷。但是,這份量表並沒有提及他們是否是同性戀、異性戀或雙性戀。[2]
等級 | 描述 |
---|---|
0 | 完全的異性性傾向。 |
1 | 以異性性傾向為主,在極少的情況下會有同性性傾向。 |
2 | 以異性性傾向為主,在一些情況下會有同性性傾向。 |
3 | 異性性傾向與同性性傾向相同。 |
4 | 以同性性傾向為主,在一些情況下會有異性性傾向傾向。 |
5 | 以同性性傾向為主,在極少的情況下會有異性性傾向。 |
6 | 完全的同性性傾向。 |
X | 無論對哪一性別的個體都沒有性反應和性活動。 |
金賽意識到,僅僅依靠量表上的六個分類是無法囊括每個人的性慾望類型。他寫道:「應該意識到,現實中包括每個量表類型中的個體,也包括處於量表兩個極端與中間每個類別的連續性個體。」[3] 雖然社會學家馬丁·溫伯格和科林·威廉姆斯都在他們的作品中寫道,原則上,量表中第1等級到第5等級都可以被稱呼為「雙性戀」。[4] 金賽不喜歡用「雙性戀」來描述那些與同性和異性都發生性關係的個體,更喜歡用「雙性戀」在其原始的生物學含義之詞「雌雄同體」來表述。他說道:「直到證明性關係中的品味取決於個體那些在解剖學上的男性或女性性器官,或者男性或女性的生理能力;否則稱呼他們為『雙性戀』有點太可悲了。」[5] 心理學家吉姆·麥克奈特寫道,雖然雙性戀是同性戀與異性戀之間的一種性取向,但是它在金賽量表中是隱含的;而自從馬丁·溫伯格和阿倫·貝爾合作撰寫的《同性戀》一書在1978年出版之後,這個觀點受到了「嚴重的挑戰」。[6]
研究結果
金賽報告包括關於人類性行為的兩本書,分別是《男性性行為》及《女性性行為》。以上兩本書討論了男性和女性的性吸引力,性行為和性發育。
- 男性:20-35歲之間的白人男性當中有11.6%在調查時自評為3級。接受調查的美國男性中有10%在16至55歲之間至少有三年時間是同性戀。
- 女性:7%的20-35歲單身女性和4%曾婚女性在調查時自評為3級;2-6%的20-35歲女性在調查時自評為5級;1-3%則自評為6級。
《女性性行為》調查中的結果顯示,傾向於同性戀的男性人數高於女性。
影響後續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