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迷路炎症的中耳炎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迷路炎(英文:Labyrinthitis),又稱內耳炎(Otitis interna),是指內耳的炎症,即內耳迷路(骨迷路、膜迷路)受到感染發炎[2][3]。迷路炎影響內耳迷路的耳蝸和前庭系統,常由病毒感染導致,可造成長時間的眩暈、噁心、耳鳴甚至聽覺障礙[2][3][4]。極少數情況可造成永久性聽覺喪失[5]。
迷路炎與前庭神經炎(英文:Vestibular neuritis;又稱前庭神經元炎,Vestibular neuronitis)聯繫密切,有時混稱,但後者實際指前庭神經發炎,可造成長時間眩暈而無嚴重聽力損失[2][6][7]。前庭神經為前庭耳蝸神經的一個分支,與人體的平衡覺相關[8]。
迷路炎與前庭神經炎致病機制不完全明確。迷路炎可進一步分為漿液性和化膿性兩類[4][9]:
此外,迷路炎與前庭神經炎的出現也可由於腦部受傷、極度壓力、過敏或是藥物影響。部分患者在發病前得過普通感冒(約30%[1])或流感[9]。也有疱疹病毒感染的病例[2]。乘飛機和水肺潛水時,周圍環境壓力突變也可造成該病發作[10][11][12]。
該病發生率約每10萬人口中有3.5例,大部分年齡為30-60歲,主要為40-50歲,但無明顯性別差異[1]。
迷路炎與前庭神經炎均起病急,一次發作持續數分鐘至數小時,可出現眩暈、失衡、耳鳴、耳內膨脹感/阻塞感、噁心、嘔吐、視覺跳躍(由於眼部不受控運動/眼球震顫)[2][3][13][14]。迷路炎一般在幾天內結束,但部分持續症狀可能持續數周或數月才完全消退[7][13]。
依據病史,進行體格檢查、聽力學檢查、眼震電圖檢測或核磁共振成像(MRI)[4][9][13]。診斷時要排除其它可導致眩暈的疾病,譬如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梅尼埃病[15]。還有一些更嚴重的疾病與迷路炎有相同的臨床特徵,尤其是中樞神經系統的急性血管病變,因此必須準確區分,以避免併發症和死亡[6]。
迷路炎與前庭神經炎一般可自行恢復[2][9]。較嚴重的患者可服用前庭抑制劑、止吐藥或其它抑制眩暈的藥物,比如美克洛嗪、勞拉西泮、Prochlorperazine等[4][13]。由於大多數感染為病毒性,故抗生素治療可能無效[9]。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