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近交衰退(英語:inbreeding depression)是指種群內由於近親繁殖而導致種群的適應度下降的情況。[2]種群的生物適應度是指生物體生存和延續其基因的能力。近交衰退經常由種群瓶頸導致。所以一般來說,一個繁殖種群中的遺傳變異或基因庫越豐富,近交衰退的可能性就越小。
近交衰退可能存在於大多數生物群體中,但因交配系統而異。與異型雜交物種相比,雌雄同體物種的近交衰退程度通常較低,因為重複世代的自交可以清除種群內的有害等位基因。例如,異交線蟲(蛔蟲)Caenorhabditis remanei已被證實極易近交衰退,而與其相近的雌雄同體物種秀麗隱桿線蟲則相反,會遭受遠交衰退。[3]
近親繁殖(即有密切親緣關係的個體間的繁殖)因配偶的基因組相似,會導致更多的隱性性狀表現出來。只有在父本和母本的基因組中都存在隱性基因時,隱性性狀才可能出現在後代身上。父母基因越相似,後代中出現的隱性性狀就越多。因此,親緣關係越近的父本和母本雜交,後代可能具有的純合子、有害基因越多,從而導致個體適應度非常低。對於在雜合和/或純合顯性性狀中賦予優勢的等位基因,相應的純合隱性性狀的適應度甚至可能為0(表示不育或後代無法存活)。
右圖顯示了近交衰退的一個例子。該案例中,a是有害的隱性等位基因。由於在Aa基因型中,A對a呈顯性,而a基因沒有效果,要使a激活成為表型,就必須形成純合aa。由於其表型表達減少並且被自然選擇減少,隱性經常是有害的表型,會使生物體更不適應其周圍環境。
近交衰退還有一套機制,稱為超顯性,同樣也是雜合子適應度更高。超顯性可能導致具有許多純合基因型的種群適應度降低,即使相應的基因不是有害的或隱性的。在此情況下,如果以純合子形式存在,即使是顯性等位基因也會導致適應度降低(另見雜種優勢)。
目前尚不清楚這兩種機制中哪一種在自然界中更為普遍。實際應用中,例如家畜育種中,一般認為前者更重要——它可能導致產生完全無法存活的後代(意味着斷種),而後者只會導致適應度相對降低。
查爾斯·達爾文進行了第一個關於近親衰退的研究項目。[4]他在57個物種的植物中設計進行字自體受精和交叉受精,結果表明,自體受精植物的後代平均比交叉受精植物的後代更矮、開花更晚,產生種子更少。由此,他記錄了近親衰退的現象。[5]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