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索爾王國卡納達語ಮೈಸೂರು ಸಾಮ್ರಾಜ್ಯ)是存在於1399年-1947年間,位於今印度西南部卡納塔克邦一帶,以邁索爾為中心的一個王國。邁索爾王國歷史上的大部分時期皆由世襲的瓦迪亞王朝英語Wadiyar dynasty統治,統治者稱摩訶羅闍英語Maharaja of Mysore。該國最初是一個小王國,在1565年獨立,進行了一系列領土擴張,成為南印強國。1760年,穆斯林奪得實權。1799年,王位又落到瓦迪亞家族手中,同時邁索爾王國成為了東印度公司(後為英屬印度)下轄的一個印度土邦。1947年,邁索爾王國被併入印度聯邦

Quick Facts 邁索爾王國邁索爾土邦ಮೈಸೂರು ಸಾಮ್ರಾಜ್ಯ, 地位 ...
邁索爾王國
邁索爾土邦
ಮೈಸೂರು ಸಾಮ್ರಾಜ್ಯ
1399年—1947年
Thumb
國旗
Thumb
  1784年的邁索爾王國
地位毗奢耶那伽羅王朝下轄王國(1399–1565)
印度土邦(1799–1947)
首都邁索爾
斯赫里朗格阿帕特塔納
常用語言卡納達語
英語
宗教
印度教
伊斯蘭教
政府君主制
摩訶羅闍 
• 1399–1423
雅杜拉賈 (首)
• 1940–1947
賈亞查馬拉賈·瓦迪亞 (末)
薩爾瓦德科利/蘇丹英語Sarvadhikari 
• 1761-1782
海德爾·阿里 (首)
• 1782-1799
蒂普蘇丹 (末)
歷史 
• 建立
1399年
• 終結
1947年
前身
繼承
毗奢耶那伽羅王朝
印度聯邦
Close

歷史

起源

邁索爾王國的歷史來源主要是石器與銅板銘文,以及邁索爾皇宮中的資料和當代的卡納達文學作品。[1][2][3]邁索爾王國的起源目前還存有爭議,一種說法是在今邁索爾一帶的古城,該城一對兄弟所創建,並不斷發展壯大,慢慢形成邁索爾王國。[4][5]

毗奢耶那伽羅王朝時期

邁索爾王國最初只是毗奢耶那伽羅王朝下轄的一個小王國,到1565年時,王國使用一支300人的軍隊,[6]已將規模擴大到33個城鎮。君主提瑪拉賈在他統治時期征服了周圍的幾個酋邦,[7]以及君主拉賈·瓦迪亞一世佔領了包括斯赫里朗格阿帕特塔納等地區。[8][9]

文塔卡帕提·德瓦·拉亞統治期間,國力強盛。約1565年,毗奢耶那伽羅王朝國力空虛時,邁索爾王國成為獨立國家,並將首都遷至邁索爾郊區,稱為斯赫里朗格阿帕特塔納

獨立的王國與英邁戰爭

Thumb
蒂普蘇丹
Thumb
第四次英邁戰爭後邁索爾王國的領土範圍,以綠色顯示
Thumb
邁索爾皇宮
Thumb
末代王公,賈亞查馬拉賈·瓦迪亞

17世紀,邁索爾王國在坎蒂拉瓦·納拉薩拉賈一世英語Kanthirava Narasaraja I奇卡·德瓦拉賈英語Chikka Devaraja統治時期進行了一系列的擴張,成為了德干高原南部的強國。18世紀,首席大臣英語Sarvadhikari海德爾·阿里蒂普蘇丹統治時期,邁索爾的國力達到頂峰。海德·阿里雖是文盲,但是其在歷史上地位是不可忽視的。[10][11]海德統治期間,正逢印度次大陸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佔領印度貿易主動權的歐洲人開始謀求政治權力,海得拉巴人企圖稱霸德干高原,而馬拉地人在打了敗仗後則希望在印度南部紮根。這一時期,英法雙方在爭奪其在印度的地位,最終英國人獲得了勝利,進一步確立了其在印度南部的霸權地位。[12]儘管此時邁索爾王國的王位名義上還在瓦迪亞王朝手中,實際上,王國的實權已轉移到海德·阿里及其子蒂普蘇丹手中。[13]

1761年,馬拉地帝國的威脅一再減弱,1763年,海德·阿里佔領科拉迪王國(Keladi kingdom),佔領了比爾吉貝德努爾(Bednur)和古提(Gutti)三地,並南下入侵馬拉巴(Malabar),並在1766年佔領了薩摩林(Zamorin)的都城卡利卡特,同時北上擊垮了達瓦德貝拉里,邁索爾王國的領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擴張,[14][15]並成為了印度次大陸的一個主要國家,成為不列顛東印度公司在南印的主要敵人,邁索爾王國也準備向勁敵英國發起挑戰——這次「挑戰」持續了三十多年。[16]

為了阻止海德繼續擴張,英國、馬拉地和海得拉巴結盟,於1767年入侵邁索爾王國,挑起第一次英邁戰爭英語First Anglo-Mysore War。海德·阿里領導的邁索爾軍在成罕(Chengham)與蒂魯萬納馬萊(Tiruvannamalai)遭遇失敗,英國一度佔領邁索爾三分之一的國土,但是邁索爾軍隊逐漸挽回局勢,1769年3月,轉入反攻,並成功轉移到英軍的腹地,直奔英軍重要基地馬德拉斯(金奈),英國人最終不得不和邁索爾進行和談,1769年,第一次英邁戰爭結束。[12][15][17]

到了1779年,邁索爾國土面積已達205,000km2[15]1780年,邁索爾和馬拉地、海得拉巴停止了衝突,同時和法國人建立了合作關係。[18]同年爆發第二次英邁戰爭英語Second Anglo-Mysore War,邁索爾得到了法國人、海得拉巴與馬拉地人的支援。戰爭初期,邁索爾在各地接連獲勝,海德之子,蒂普蘇丹也參加了這次戰爭,他曾帶領軍隊北上進攻英軍,取得了一定成果,英軍士氣低迷,直到艾爾·庫特爵士(Sir Eyre Coote)抵達,英軍的士氣才有所改觀。[19]1781年6月1日,邁索爾軍敗給了庫特爵士,此次戰役被視為英印戰事中的一次壯舉。另一次大戰發生在8月27日的波利盧爾(Pollilur),邁軍獲得決定性勝利。在邁索爾盟友的協助下,英國的計劃被打亂,雙方進入對峙狀態。12月,海德去世,蒂普蘇丹繼位,便開始新一輪的攻勢。[15][20]英軍和邁索爾軍進行了多場戰役,雙方發動了一輪又一輪的攻勢。中途,法國退出戰鬥。英邁開始謀求進行和談,1784年3月11日,簽署《門格洛爾條約英語Treaty of Mangalore》,戰鬥結束。[21][22]

但是蒂普蘇丹並未善罷甘休,於1789年進攻與英國關係良好的特拉凡哥爾,引發第三次英邁戰爭英語Third Anglo-Mysore War。邁索爾軍處於下風,於1792年進行和談,邁索爾王國因此失去一半領土。[21]蒂普蘇丹感到恥辱,但並未示弱,繼續準備戰爭。他暗中和大革命之後的法國政府、阿富汗人和土耳其的蘇丹建立合作關係,但是此舉被英國人發現,險些釀成戰爭。1799年,英軍大舉入侵邁索爾,第四次英邁戰爭英語Fourth Anglo-Mysore War爆發,邁索爾軍大敗,蒂普蘇丹本人也在斯赫里朗格阿帕特塔納的防禦戰中陣亡。至此,邁索爾成為印度土邦,其作為獨立國家的歷史正式結束,瓦迪亞王朝英語Wadiyar dynasty復辟。

邁索爾土邦與併合

邁索爾戰敗後,其部分領土被東印度公司海得拉巴瓜分。剩下的領土重組為邁索爾土邦。瓦迪亞王朝英語Wadiyar dynasty重新掌權,王公是克里什納拉賈·瓦迪亞三世英語Krishnaraja Wadiyar III,都城也遷回了邁索爾[23][24][25]1806年,蒂普蘇丹後裔製造叛亂,但很快被平息,主使人被送到了加爾各答。1831年,英國人以農民暴亂為由,一度奪走王公的統治權。印度民族起義結束後的1881年,王權才被歸還。最後在1947年,印度面臨分區問題,邁索爾選擇併入印度聯邦。儘管邁索爾土邦在各方面都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其治理下的邁索爾城在現今仍然是一個重要的印度文化及藝術重鎮,並擁有大量的王國時期遺產。

來源

擴展閱讀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