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渡時期總路線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過渡時期總路線,又稱「一化三改(造)」,是1953年6月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首次提出的,12月黨中央完整確定表述的,1954年2月中共七屆四中全會與9月一屆人大一次會議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正式通過的,指導中國全面開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主義過渡的基本綱領和系列政策。其基本內容是: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中共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中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並逐步實現中國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2]。總路線的實質,就是使國家掌握所有的生產資料[3]

1953年6月15日,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第一次對過渡時期總路線總任務的內容作了比較完整的表述。他說:「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10年到15年或者更多一些時間內,基本上完成國家工業化和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條總路線是照耀我們各項工作的燈塔。不要脫離這條路線,脫離了就要發生『左』傾或右傾的錯誤。」

這是一條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同時並舉的總路線。它的根本思想,早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就提出來了。1952年9月以後,毛澤東曾多次講到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問題。在6月15日的這次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以後,中央宣傳部着手起草關於總路線的宣傳提綱。毛澤東在修改這個提綱時,把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進一步完整準確地表述為:「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並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條總路線是照耀我們各項工作的燈塔,各項工作離開它,就要犯右傾或『左』傾的錯誤」。[4]

評價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進行了歷史定位,指出:「過渡時期總路線反映了歷史的必然」,「黨提出的過渡時期總路線是完全正確的」。目前黨史學界對總路線的評價,總體上仍是在《歷史決議》的框架下進行的,絕大數研究者都對它作了高度肯定。[5]

2011年出版的由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編寫的《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從宏觀上對總路線作了高度評價。該書指出:「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發展上具有轉折性的意義。」「歷史證明,黨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是符合新中國社會發展的實際和規律的,反映了歷史的必然性,是完全正確的。」

龔育之在其所著《黨史札記》中,由對新民主主義理論的評價,引申出對總路線的肯定評價。他說:「新民主主義論(包括新民主主義革命和建設新民主主義制度的國家)是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結合起來的重大創造,過渡時期總路線是這一創造的發展」。[6]

金沖及同樣認為,過渡時期總路線是適應歷史需要提出的,是推動歷史前進的[7];同時指出「其中最重要的、又恰恰被不少人忽略或遺忘的是:在中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的主體是靠社會主義工業化。」「不能把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看成主要是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結果,或者過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這一點上。……中國之所以能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首先是靠全國人民流血流汗苦幹出來的,而不是靠『贖買』得到的。忽視主體,只談兩翼,不說是本末倒置,至少是主次不分。」[8]

參考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