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香港小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軒尼詩道官立小學(英語:Hennessy Road Government Primary School)是香港的一家小學,位於灣仔譚臣道169號,於1949年開辦,舊稱「軒官」或「軒上」。學校有三個門口,在2015年9月變為全日制。
在2017香港最具教育競爭力小學50強龍虎榜中排名第28位[1]。
學校位置的前身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1年香港淪陷前為一所救世軍的施食廠。
軒尼詩道官立小學於1949年9月15日開辦,當時只是一座兩層高的樓房,有12個課室,一個木工室,一個家政室和一個尚算合標準的禮堂。學生多是電車、電話和英美煙草公司工人的子弟。由於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香港經濟正待復甦,當時的勞工家庭,生活相當清苦,部分學生除上學外,課餘更要幹粗活,幫助家計,因此學生程度較為參差。
教育署除了將校舍分成上、下午部招收學生外,又撥給羅富國師資學院校友會,籌辦夜間小學,專門收錄超齡失學青少年入讀,這間夜校自1950年至校舍重建才停辦。當時課程編排,術科(工藝)所佔的課節比重大,木工及家政科每星期有12節,超過總節數百分之30。副校長潘如珍女士憶述:由於當時學生多是勞工子弟,因此課程偏重於技術培養,老師為了配合教學需要,還要進修理髮、補鞋、烹飪、裁剪和木工等工藝課程。
1960年代初,收生範圍逐漸擴大,學生來自不同階層,因此校方亦逐步將技術科目節數比重減輕,使與一般小學課程相近。後期由於入讀人數日多,校舍不夠用,教育部門決定重建校舍。1962年7月至1963年9月期間,全校學生借讀於呂祺小學(現呂祺教育中心),以方便施工。1963年9月25日新校落成啟用,計有課室30間,另設操場及特別室,全部符合標準校舍要求。
該校於1978年引入「活動教學」,之後該校於1993年及1994年相繼推行「學校管理新措施」和「學校行政及管理系統」。1995年,該校於一年級採用「目標為本課程」。同年,該校與教育署電腦網絡連繫成功,處理學校資料更為方便。此外,該校資訊科技小組亦於1998年成立,協助老師利用資訊科技授課。
由於學校位處鬧市,屢受噪音困擾,歷任校長不斷向有關部門反映,校舍兩翼課室得以先後裝置雙重隔聲玻璃及冷氣機,學習環境得以改善。1998年5月、2016年8月和2017年8月,該校再推行擴建校舍新翼工程,一樓為教員休息室、校長室、茶水間、及輔導室,二樓為活動室及洗手間,三樓為教員室A、教員室B,四樓為圖書館及洗手間,至於舊翼部分課室則改為學生活動室、接見室及電腦室。
2011年9月30日晚上以公平、公正、公開方式,由學校管理委員會主席抽籤,終決定下午校遷往銅鑼灣東院道校舍,上午校則留在原址。
校有教職員60多位包含校長和圖書館主任、書記、辦公室助理、工友等12位。
聯繫之官立中學有皇仁書院、庇理羅士女子中學、鄧肇堅維多利亞官立中學、 金文泰中學及何東中學。
每年九月,家長將教育局派發的表格交回本校,凡有兄/姊在本校*就讀或父/母在本校*就職的申請人必獲取錄,約佔全校小一學額30%,未能用盡的學額,將交回教育局根據「計分辦法準則」中央處理。如有不足之數,會以原本預留作統一派位的學額填補。凡父/母/兄/姊為本校*畢業生或申請人是/不是首名出生子女,其申請將交回教育局根據「計分辦法準則」中央處理,所佔學額不少於全校小一學額的20%,本校將不會進行任何形式的筆試或面試。一切收生程序及準則均依照教育局指示辦理。十一月中旬公佈自行分配學位結果後,本校為新生辦理註冊手續。另外,部份學生亦會在一月經小一學位分配組的中央分配辦法獲派到本校,於六月間辦理註冊手續。
校方會因應學位空缺情況而決定是否進行招考各年級的插班生。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