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政國境地帶(德語:Militärgrenze, 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拉丁字母:Vojna krajina/Vojna granica; 匈牙利語:Katonai határőrvidék; 羅馬尼亞語:Graniță militară),為哈布斯堡王朝及後來的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的一類邊境領地,作為防範鄂圖曼帝國進襲的前沿防線。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5年10月28日) |
在斐迪南一世於16世紀被選為匈牙利與克羅地亞的國王後,也隨之在兩地建立起新的防禦系統,為一套處於特別軍政管轄下的六個行政分區。1869年之後,由於奧匈帝國和土耳其已少有戰事,克羅地亞議會要求這一地區實現非軍事化。1881年之後,軍政國境地帶的大部分地區被併入克羅地亞-斯拉沃尼亞王國。
克羅地亞軍政國境地帶與斯洛文尼亞軍政國境地帶初始,是處於克羅地亞議會及當地總督的管轄權下。到1627年這些地區被轉由哈布斯堡軍隊直接指揮。不過直到1881年正式廢除該防線地區體制前,在地人民也一直享有完整的民事和軍事自治權力。
由17世紀開始,相關地域就向東擴張並增加設立分區,由之其是從西邊克羅地亞本部延展到東邊外西凡尼亞,囊括地域為現代的克羅地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塞爾維亞、羅馬尼亞和匈牙利。在此期間,防禦體制亦隨之改變,由常駐軍事單位轉變為一種軍役移民社區。
歷史上該地區的定居者被熟知為邊防步兵(Grenzer,或稱frontiersmen),大多數人為克羅地亞人、塞爾維亞人、德意志人、弗拉赫人及其他背景移民[1][2][3][4][5][6][7][8][9]。為換取土地收穫、宗教自由和優惠稅率,這些羣體就到這些地方墾殖,並效忠王朝擔當抵禦鄂圖曼進襲的衛士。18世紀時匈牙利招徠一批德意志人定居和開發多瑙河谷,進而得名多瑙河斯瓦比亞人(Donauschwaben)。由在地定居者們組成的團隊單位,有着各種移民落腳及服役的原因,熟悉駐地的地利和環境,在歷史上也很快贏取了令人畏懼的軍事聲名。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