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美国诗人(1943—2023)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露薏絲·伊利沙伯·格盧克[2][3][4](英語:Louise Elisabeth Glück (/ɡlɪk/),1943年4月22日—2023年10月13日),美國詩人、散文家,曾獲諾貝爾文學獎及國家人文獎章、普利策詩歌獎、美國國家圖書獎、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和博林根獎等美國主要文學獎項。2003年至2004年擔任美國桂冠詩人。格盧克一般被認為是自傳詩人,其作品以強烈的感情著稱,在對現代人生活及自身個人經歷進行沉思時,常以神話、歷史或自然作為意境,探索主題廣泛,內容主要為刻畫創傷、欲望和自然的各個方面,特點是坦承表達悲傷和孤獨的情感。另有學者把重點放在她對詩人性格的建構,以及作品中自傳與古典神話的關係上。
格盧克出生在紐約,在紐約長島長大。高中時罹患神經性厭食症,後康復。其後於莎拉·勞倫斯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就讀,未取得學位。除了詩歌創作外,她還在多家機構教授詩歌,曾為耶魯大學兼職教授兼羅森克蘭茲駐校作家,居住在馬薩諸塞州劍橋[5]。
1943年4月22日,露薏絲·格盧克在紐約出生,是家中的小女兒,有一個姐姐。父親是商人丹尼爾·格盧克(Daniel Glück),母親是家庭主婦比阿特麗斯·格盧克(Beatrice Glück,本姓格羅斯比)[7]。祖父母是移民到美國的匈牙利猶太人,在紐約有一家雜貨店,兩人在美國生的第一個孩子是她的父親。父親一心想當作家,但最終和表姐夫一起做生意[8],憑藉共同發明的X-Acto小刀大獲成功[9]。
格盧克的母親畢業於維斯理學院。年少時在父母講授希臘神話及聖女貞德等經典故事的教育下[10],格盧克開始走上詩歌創作道路[11]。十幾歲時患上神經性厭食症[12][13],自此青少年及青年歲月深受困擾。她在一篇散文中,自稱她的疾病是離開母親獨立生活的結果[14]。但在其他地方,她認為這個病是姐姐在她出生前去世的後果[7]。在休利特喬治·W·休利特高中讀高三的那年秋天,她接受精神分析治療。幾個月後休學,全身心投入到康復中,直到1961年才畢業[15]。她曾談到這個決定,「我明白,我總有會死的一天。但我非常確切、非常內在地意識到,我不想死」[14]。隨後七年,她不斷接受治療,後來她認為這段時光幫助不僅幫她戰勝病魔,還學會了如何思考[16]。
由於身體抱恙,格盧克無法以全日制學生的身份就讀大學。她曾一度談到放棄高等教育,轉而接受必須治療的決定:「……我的心理條件、我在行為上的高度死板、對陳舊規則的瘋狂依賴,使得我不可能接受其他形式的教育」[17]。她轉而參加莎拉·勞倫斯學院的詩歌班,於1963年到1965年加入哥倫比亞大學普通教育學院的詩歌工作坊,參與這個為非傳統學生開設的計劃[18][19],期間與列昂妮·亞當斯和斯坦利·庫尼茲一同學習,這兩位老師被她認為是帶她走上詩人生涯的重要導師[20]。
離開哥倫比亞大學後,格盧克開始從事秘書工作,幫補個人支出[21]。1967年嫁給小查爾斯·赫茲(Charles Hertz, Jr.),最終離婚收場[22]。1968年發表首部詩集《頭生子》(Firstborn),獲文學界高度評價。然而之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她出現創作瓶頸 ,直到1971年開始在佛蒙特戈達德學院教詩歌后,才得以解決[21][23],期間她創作的詩歌收錄於個人第二本詩集《沼澤地上的房屋》(The House on Marshland,1975)。許多評論人認為這部作品是一鳴驚人之作,大呼她發現了一把獨特的聲音[24]。
1973年,格盧克給伴侶約翰·德拉諾(John Dranow)生下兒子諾亞。德拉諾在戈達德學院開設夏季寫作課程[24][25]。兩人於1977年結婚[22]。1980年,德拉諾與詩人埃倫·布萊恩特·沃格特的丈夫弗朗西斯·沃格特共同創辦營利學院新英格蘭烹飪學院,格盧克和布萊恩特·沃格特是學院早期投資人,擔任學院董事[25]。
1980年,格盧克第三本詩集《下降的形象》(Descending Figure)出版。然而,作品的語氣和主題受到批評。其中,詩人格雷格·庫茲馬拿如今被廣泛摘編的詩作《溺死的孩子》(The Drowned Children)為例子,指責格盧克「厭恨孩子」[26]。不過總的來說,這本書還是受到表揚。同年,格盧克在佛蒙特的家遭遇大火,所有財產被燒毀[22]。受到這場悲劇的影響,格盧克開始創作大量詩歌,這些作品後來收錄於獲獎作品《阿基里斯的勝利》。《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文學評論人麗姿·羅森伯格認為這部選集比格盧克之前的作品「更加純潔、更加尖銳」[27]。《佐治亞州評論報》(The Georgia Review)評論人彼得·斯蒂特(Peter Stitt)認為該本書表明格盧克是「我們這個年代最重要的一位詩人」[28]。其中《責備》(Mock Orange)一詩被認為是女性主義者聖歌[29],也因頻繁出現在詩選及大學課程中,被認為是「天選之詩」[30]。
1984年,格盧克擔任馬薩諸塞州威廉姆斯學院英文系高級講師[31]。次年父親過世[32],促使她開始創作新詩集《阿勒山》(Ararat,1990)。「阿勒山」一詞出自創世紀大洪水故事中的山峰。2012年,評論人德懷特·加納在《紐約時報》的專欄中稱該作品是「近25年來美國詩壇最殘暴、悲傷滿溢的作品」[13]。之後,格盧克又於1992年出版詩集《野鳶尾》,是她最暢銷、最廣受好評的作品之一,詩歌內容為花園中的花卉與一位園丁和一位神靈探討生命的本質。《出版者周刊》(Publishers Weekly)認為作品是展示「詩歌的壯美」的「重要作品」[33]。評論人伊利沙伯·隆德在《基督科學箴言報》中稱讚作品是「里程碑之作」[34]。格盧克1993年憑藉該作品贏得普利策詩歌獎,奠定了格盧克在美國詩壇的重要地位[35]。
1990年代,就在她的詩歌生涯大獲成功的時候,個人生活經歷了低谷。她與約翰·德拉諾離婚後,兩人的關係步入僵局,最終影響他們的業務往來,促使德拉諾離開新英格蘭烹飪學院[25]。格盧克將自己的經歷轉化為作品,步入了職業生涯的多產期。1994年,她發表散文集《事實與理論:詩歌散文》(Proofs & Theories: Essays on Poetry),1996年發佈詩集《草場》(Meadowlands),講述愛情的本質及婚姻的惡化[36][37],1999年和2001年分別出版詩集《新生》(Vita Nova)和《七個時期》(The Seven Ages)[36]。
2004年,受九一一恐怖襲擊影響,格盧克創作一本書篇幅的詩歌《十月》(October)。詩歌分六個部分,引用古希臘神話探討創傷及苦難的各個方面[38]。同年擔任耶魯大學羅森克蘭茲駐地作家[39]。
加入耶魯後,格盧克繼續發表詩歌,包括《阿弗爾諾》(Averno,2006)、《村居生活》(A Village Life,2009)和《忠貞之夜》(Faithful and Virtuous Night,2014)。2012年,收錄了她半世紀以來詩作的合集《詩歌:1962-2012年》(Poems: 1962-2012)發表,被譽為「文學界的大事」[40]。另一本散文集《美國獨創》(American Originality)2017年發表[41]。
201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聯合世紀文景出版格盧克兩本中文詩集《直到世界反映了靈魂最深層的需要》和《月光的合金》,前者收錄《阿弗爾諾》和《村居生活》兩本詩集,以及《頭生子》、《沼澤地上的房屋》、《下降的形象》、《阿喀琉斯的勝利》、《阿勒山》等早期作品,後者收錄《野鳶尾》、《草場》、《新生》、《七個時期》等成熟期作品,由柳向陽、范靜嘩翻譯[42]。《野鳶尾》的繁體中文版於2017年由寶瓶文化出版[43]。
2020年10月獲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第16位獲此殊榮的女作家[1]。受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的影響,格盧克只能在家中領獎[44]。在其後以書面形式進行的諾貝爾獲得者講座中,她強調自己早年間探討詩人、讀者與大眾三者之間的關係時,接觸到威廉·布萊克及埃米莉·狄更生的詩歌[45]。
2022年,出任耶魯大學詩歌實踐弗雷德里克·伊瑟曼教授[46]。2023年,出任史丹福大學英文系教授,講授創意寫作課程[47]。
格盧克有過兩次婚姻。第一任丈夫是小·查爾斯·赫茲,第二任丈夫是約翰·德拉諾[48]。兒子諾亞·德拉諾是見習侍酒師,住在三藩市[9]。
姐姐在格盧克出生前去世。妹妹特蕾玆(Tereze)曾是花旗銀行副總裁,也是一位獲獎的小說家[49]。侄女是演員阿比蓋爾·薩維奇[50]。
格盧克的作品曾屢次獲獎。除了獲得美國大多數主要的詩歌獎,她還是國家藝術基金和古根海姆紀念基金會的成員。下列是她在機構及個人作品方面獲得的榮譽。
|
|
另外,《野鳶尾》、《新生》和《阿弗爾諾》入選國家圖書獎最終名單[81]。《七個時期》入選普利策詩歌獎和國家書評人協會獎最終名單[82][72]。《村居生活》入選國家書評人協會獎和格里芬國際詩歌獎最終名單[83]。
格盧克的詩歌入選大量詩集,包括《諾頓詩選》(Norton Anthology of Poetry)[84]、《牛津美國詩歌》(Oxford Book of American Poetry) [85]和《哥倫比亞美國詩選》[86]。
1999年,格盧克和麗塔·德芙和威廉·斯坦利·默溫擔任美國國會圖書館特別顧問,協助策劃圖書館成立200周年紀念活動[87]。同年擔任美國詩人學會會長,至2005年[88]。2003年起擔任耶魯青年詩人叢書競賽最終評審,至2010年。耶魯青年詩人叢書競賽是全美歷史最悠久的年度詩歌比賽,格盧克擔任評審期間,選擇出版了彼得·斯特里克福斯和費迪·喬達等人的作品[89]。
一直以來,格盧克的作品都是學術界研究的對象。她的論文,包括手稿、信函及其他材料目前藏於耶魯大學拜內克古籍善本圖書館[93]。
格盧克以用語精準、語調簡樸的抒情詩著稱。詩人克雷格·摩根·泰徹爾認為她是少有「用詞罕有、字斟句酌、不矯飾」的詩人[94]。學者勞拉·昆尼(Laura Quinney)認為她用詞上的謹慎,使得她成為埃米莉·狄更生和伊利沙伯·畢曉普那樣「珍視壓縮強烈情感的美國詩人」[95]。格盧克的詩歌鮮少押韻,而是使用重複、跨行及其他修辭手法達成押韻的效果。
一直以來,學者和評論家之間就有格盧克的詩歌是否應被看作自白詩的討論,考慮到她的詩歌中普遍存在第一人稱視角,以及受其個人經歷啟發的親密主題。學者洛貝特·貝克認為從某些基本的方面來講,格盧克是一位自白詩人[96]。但評論人米高·羅賓斯(Michael Robbins)認為格盧克的自白詩不同於希薇亞·普拉斯或約翰·貝里曼的不同,「依賴憑空想像的個人情感」[97],換而言之,格盧克如果不是在向讀者講話,就不是自白詩人。昆尼則認為,在格盧克看來,自白詩「很可惡」[95]。其他人認為格盧克的詩歌應該是自傳詩,儘管她在修辭上使用神話、寄情感於不同人格,使得她的詩不只是自白。學者海倫·文德勒也指出,「(格盧克的詩歌)用模糊拘謹的語言,呈現出另一種第一人稱的『自白』,同時保留毫無爭議的個人風格」[98]。
格盧克的詩歌有各種各樣的主題,但學者和評論人從中指出了幾個重要的主題。其中一個是對創傷的關注。死亡、失去、拒絕、感情失敗、嘗試復原及恢復的主題貫穿格盧克創作生涯的始終。學者丹尼爾·莫里斯(Daniel Morris)認為,格盧克的詩歌四個標誌股採用傳統意義上的快樂或田園詩般的意象,「暗示了作者對死亡、對童真失去的認識」[24]。學者喬安妮·費特·迪爾(Joanne Feit Diehl)回應這一觀點,認為「這種『終結感』為格盧克的詩歌注入懷舊力」,指她經常將常見的物品轉化,比如將嬰兒車轉換為孤獨和失落的表現[99]。儘管如此,在格盧克看來,創傷可以說是通往更高人生欣賞力的大門,這是她在《阿喀琉斯的勝利》中討論的最為明顯的概念[100]。
作品生與死兩股力量的對立,促成了另一個常見的主題:欲望。格盧克經常寫明各種欲望的形式,例如對愛的關注、對洞察力、對傳遞真相能力的渴求,但她在接觸欲望時的心情是很矛盾的。莫里斯認為,格盧克的詩歌經常出現矛盾的觀點,反映「她對地位、權力、道德、性別,以及最重要的語言很矛盾」[101]。作家羅伯特·博耶(Robert Boyer)認為格盧克對欲望的矛盾是「艱苦的自我拷問」後的成品。他認為,格盧克的詩歌經常在「畏縮不前和篤定、感性的即時性和反思之間移動」,這樣一個經常心懷大地、毫無幻想的詩人,對日常奇蹟的誘惑和過度掌握情緒的突然高漲有強烈的反應[102]。作品中各種欲望相互競爭形成的競爭感,不僅體現在她不同詩歌的假設中,還有對每本詩集採用的不同處理方法。這使得詩人兼學者詹姆斯·隆根巴赫認為「改變是露薏絲·格盧克的最高價值」,「如果改變是她最渴望的事情,那也是她最抗拒的事情、在她看來最艱難、最來之不易的事情」[103]。
自然也是詩歌中常見的意象。她最為著名的詩集《野鳶尾》將背景設置在一個花園,園中的花卉能發出睿智、有情感的聲音。然而,莫里斯認為《沼澤地上的房子》也關心自然,可看作改良版的傳統浪漫主義自然詩[104]。《阿勒山》也出現了自然,其中一句詩是「花是哀悼的語言」,既能用來追思,也可以讓哀悼者一較高下,決定出「自然的擁有權代表着有實際意義的象徵體系」[105]。因此,格盧克作品中的自然既是批判性的,也是被擁抱的。正如作家兼評論人艾倫·威廉姆森所說的,自然有時是聖靈的暗示,如同詩人在《天國之音樂》(Celestial Music)一詩中所說的「你愛這個世界,就會聽到天國的奏樂」。或像《野鳶尾》一樣,神用氣象變化說話[106]。
格盧克的詩歌也以所避諱的主題著稱。莫里斯指出,「格盧克的作品經常迴避種族認同,宗教分類或性別歸屬。事實上,她的詩歌經常否定批判性的評估,這種評估肯定身份政治作為文學評價的標準。她拒絕被認定為有連字符的詩人(即「美國-猶太詩人」),或是「女權主義」詩人、「自然詩人」,寧願保留破壞偶像主義或兩種極端中間者的光環」[107]。
格盧克的作品中有精神分析學影響,也有她童年時了解道德古代傳說、比喻和神話。另外,她也表示莉歐妮·亞當斯和斯坦利·康尼茨影響了她的作品。學者也指出她的作品有羅伯特·洛厄爾[108]、萊納·瑪利亞·里爾克[97]和埃米莉·狄更生[109]等人的影響。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