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璩(1130年—1188年8月22日),字潤夫,原名趙伯玖宋朝宗室宋太祖七世孫,秦康惠王趙德芳六世孫,秉義郎趙子彥之子。宋高宗的三位養子之一,宋孝宗時官至少傅追封信王

簡介

趙旉死後,宋高宗無子,不久趙伯玖的族兄趙伯琮(後來的宋孝宗)在紹興二年(1132年)被選入宮撫養。紹興四年(1134年)五月,時年五歲的趙伯玖也被選入宮,宋高宗下令由張婕妤撫養,生父趙子彥、伯琮的生父趙子偁都先後升遷[1];紹興六年(1136年),因趙伯玖生而聰慧,吳才人請宋高宗以七歲的伯玖作為自己的養子,賜名趙璩,除和州防禦使。趙伯琮以建國公就傅。趙璩獨居禁中,不久官拜節度使,封吳國公,宰執趙鼎劉大中、王庶等堅持,任命沒有成行。秦檜專政,除趙璩為保大軍節度使,封崇國公,赴資善堂聽讀。

紹興十五年(1145年),加檢校少保,進封恩平郡王,出居宮外府第。當時趙伯琮己封普安郡王,趙璩官屬禮制與其相同等,號為東、西府。紹興十六年(1146年),改武昌軍節度使

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生父趙子彥逝世,趙璩去官服喪,喪期滿,復原官。顯仁太后駕崩,趙伯琮被立為皇太子,改趙璩稱皇侄,名位始定,趙璩入宮之後,國本未定歷時三十年,內外頗以為疑,此時眾惑得釋。改任開府儀同三司,判大宗正事,置司紹興府

趙伯琮即位,是為宋孝宗,趙璩上表請入賀,允許,特授少保。改靜江節度使。不久,免紹興府宗正事,改判西外宗正司。趙璩多次上書乞閒,改醴泉觀使。淳熙年間,任少傅。宋孝宗友愛,趙璩入朝,屢召宴內殿,以官職稱呼,不直呼其名,賞賜無算。

淳熙十四年(1187年),宋高宗駕崩,奔喪得疾。淳熙十五年(1188年)七月壬戌薨逝,年五十九歲,追封信王,累贈太保太師

家庭

祖上

  • 六世祖秦康惠王趙德芳
  • 五世祖趙惟能
  • 高祖父趙從贄
  • 曾祖父趙世經
  • 祖父趙令績
  • 趙子彥
  • 趙璩

後裔

  • 子:
  • 孫:
    • 趙希楙,師淳之子,特補保義郎[2]
    • 趙希郴,師淳之子
  • 曾孫:
    • 趙與烋,希郴之子
  • 玄孫:
    • 趙孟塈、趙孟壡,與烋之子

延伸閱讀

[]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宋史/卷246》,出自脫脫宋史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