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宮,位於貴州省赤水市,1945年3月-1946年9月,為大夏大學校本部[2]。現為赤水市文物保護單位[3]

Quick Facts 文昌宮遺址, 赤水市文物保護單位 ...
文昌宮遺址
赤水市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赤水市市中辦事處[1]
編號1
認定時間2012年8月31日
Close

歷史

文昌宮原稱仁懷廳文廟,始建於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為知縣趙洪基創建。同治中,仁懷直隸廳「同知劉侶鶴遷文廟於三台山,遷文昌宮於城南」,即現址[4]

抗日戰爭期間,大夏大學遷至貴陽。1944年12月初,日軍沿黔桂鐵路進逼貴州南部的獨山,大夏大學校長王伯群決定動員師生遷至赤水[5],但因胃病於12月20日去世。新任校長歐元懷上任後立即組織遷校工作,師生取道茅台徒步趕往赤水,於1945年春抵達。3月,當地人將文昌宮大廟讓給大夏大學作為校本部,貴州省立赤水中學、私立博文中學、縣立女中將部分校舍借給大夏大學,使大夏大學在一個月內得以複課[6][2]

當時,赤水沒有報紙,大夏大學學生用收音機收聽廣播,製成《大夏快訊》,張貼在校內外。此外,還有各種專欄、牆報,如中文系學生黃麟佑的《天公報》[6]。大夏大學在赤水舉辦了21周年校慶及22周年校慶。22周年校慶時,文學院陳湛銓教授撰寫《遷校紀念碑》,並刻製成碑[6]

在赤水文昌宮的一年,大夏大學的學生由800人發展至1797人。1946年9月,大夏大學遷回上海[6][2],離開時為當地學校留下了一批教師,及校舍、桌椅、圖書、標本和儀器,現仍在使用[3]

保護

2012年夏,華東師範大學暑期實踐團隊抵達文昌宮時,發現文昌宮已成為標示為「危房」的棄用建築,便與當地部門取得了聯繫。當時,文昌宮僅存後殿,非常破敗,裏面搭建有煤房,雜草繁生、垃圾成堆,大量瓦片不復存在。8月31日,文昌宮遺址被列為赤水市文物保護單位[1]赤水市已重新規劃文昌宮拆建,計劃修復原址[7],設歷史陳列館,並將其申報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2013年,華東師範大學與赤水市人民政府簽署了《合作意向協議書》[8]

貴州省文物保護中心發現,文昌宮是重要的抗戰文物,但其周邊建築與文物本體過於接近,兩側民房依託文物本體山牆修建,文物歷史環境完全喪失,原址保護難度較大。貴州省文物保護中心建議,根據《文物保護法》和《中國文物古蹟保護準則》,另行選址,進行異地遷建。此舉既可有效保護現有文物本體,還可根據《仁懷直隸廳志》關於文昌宮的相關記載,結合大夏大學抗戰期間流亡辦學情況,進行局部或整體復原。同時,與華東師範大學共同對其進行展示利用,形成新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4]

2018年4月,華東師範大學與赤水市簽約,共同修建文昌宮[9]。赤水市政府將投資數億,對文昌宮進行動遷改造,恢復大夏大學舊址[10]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