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幾何學 中,費馬點 是位於三角形 內的一個點。給定一個三角形△ABC 的話,從這個三角形的費馬點P 到三角形的三個頂點 A 、B 、C 的距離之和
P
A
+
P
B
+
P
C
{\displaystyle PA+PB+PC}
比從其它點算起的都要小。這個特殊點對於每個給定的三角形都只有一個。
費馬點問題最早是由法國 數學家 皮埃爾·德·費馬 在一封寫給意大利 數學家埃萬傑利斯塔·托里拆利 (氣壓計 的發明者)的信中提出的。[ 1] 托里拆利最早解決了這個問題,而19世紀的數學家斯坦納 重新發現了這個問題,並系統地進行了推廣,因此這個點也稱為托里拆利點 或斯坦納點 ,相關的問題也被稱作費馬-托里拆利-斯坦納問題 。
1638年,勒內·笛卡兒 邀請費馬 思考關於到四個頂點 距離為定值的函數的問題。這大概也是1643年,費馬寫信向埃萬傑利斯塔·托里拆利 詢問關於費馬點的問題的原因[ 1] 。費馬的問題是這樣的:
平面上有三個不在同一條直線上的點A, B, C ,對平面上的另一個點P ,考慮點P 到原來的三個點的距離之和:PA + PB + PC 。是否有這樣一個點P0 ,使得它到點A, B, C 的距離之和P0 A + P0 B + P0 C 比任何其它的PA + PB + PC 都要小?
這個問題首先被托里拆利解決,但他生前並沒有發表。托里拆利的學生溫琴佐·維維亞尼 在1659年將他的遺作整理發表,其中包括了費馬點問題的證明[ 2] :124 。他的解法中用到了橢圓的焦點的性質。[ 3] [ 4]
托里拆利的解法中對這個點的描述是:對於每一個角都小於120°的三角形ABC 的每一條邊為底邊,向外作正三角形 ,然後作這三個正三角形的外接圓 。托里拆利指出這三個外接圓會有一個共同的交點,而這個交點就是所要求的點。這個點和當時已知的三角形特殊點都不一樣。這個點因此也叫做托里拆利點。
1647年,博納文圖拉·卡瓦列里 在他的著作《幾何學題集》(Exerciones Geometricae )中也探討了這個問題。他發現,將作正三角形時作出的三個點與對面的頂點 連接,可以得出三條線段。這三條線段交於托里拆利點,而且托里拆利點對每條邊張的角都是120°。[ 5]
下面是三角形的費馬點的作法:
當有一個內角不小於120°時,費馬點為此角對應頂點 。
當三角形的內角都小於120°時
以三角形的每一邊為底邊,向外做三個正三角形 △ABC' ,△BCA' ,△CAB' 。
連接CC' 、BB' 、AA' ,則三條線段的交點就是所求的點。[ 6]
三角形的內角都小於120°的情況:
首先證明CC' 、BB' 、AA' 三條線交於一點。
設P 為線段CC' 和BB' 的交點。注意到三角形C'AC 和三角形BAB' 是全等 的,三角形C'AC 可以看做是三角形B'AB 以A 點為軸心順時針旋轉60度得到的,所以角
∠
C
′
P
B
{\displaystyle \angle \mathrm {C'PB} }
等於60度,和
∠
C
′
A
B
{\displaystyle \angle \mathrm {C'AB} }
相等。因此,A 、B 、C' 、P 四點共圓 。同樣地,可以證明A 、B' 、C 、P 四點共圓。於是:
∠
A
P
B
=
∠
A
P
C
=
120
∘
{\displaystyle \angle \mathrm {APB} =\angle \mathrm {APC} =120^{\circ }}
從而
∠
C
P
B
=
120
∘
{\displaystyle \angle \mathrm {CPB} =120^{\circ }}
。於是可以得出:A' 、B 、C 、P 四點共圓,即
∠
A
′
P
B
=
∠
A
′
C
B
=
60
∘
{\displaystyle \angle \mathrm {A'PB} =\angle \mathrm {A'CB} =60^{\circ }}
∠
A
P
A
′
=
∠
A
P
B
+
∠
A
′
P
B
=
120
∘
+
60
∘
{\displaystyle \angle \mathrm {APA'} =\angle \mathrm {APB} +\angle \mathrm {A'PB} =120^{\circ }+60^{\circ }}
A 、A' 、P 三點共線。也就是說CC' 、BB' 、AA' 三條線交於一點。[ 6] [ 7] :90
接下來證明交點P 就是到三個頂點 距離之和最小的點。
在線段AA' 上選擇一點Q ,使得QP = PC 。由於
∠
Q
P
C
=
60
∘
{\displaystyle \angle \mathrm {QPC} =60^{\circ }}
,所以等腰三角形PQC 是正三角形。於是
∠
P
C
B
=
∠
Q
C
A
′
{\displaystyle \angle \mathrm {PCB} =\angle \mathrm {QCA'} }
。同時QC = PC 、BC = A'C ,於是可以得出三角形BPC 和三角形A'QC 是全等三角形。所以QA' = PB 。綜上可得出:
PA + PB + PC = AA'
對於平面上另外一個點P' ,以P'C 為底邊,向下作正三角形P'Q'C 。運用類似以上的推理可以證明三角形BP'C 和三角形A'Q'C 是全等三角形。因此也有:
P'A + P'B + P'C = AP' + P'Q' + Q'A'
平面上兩點之間以直線長度最短。因此
P'A + P'B + P'C = AP' + P'Q' + Q'A' ≥ AA' = PA + PB + PC.
也就是說,點P 是平面上到點A 、B 、C 距離的和最短的一點。[ 6] [ 2] :124-125
最後證明唯一性。
如果有另外一點P' 使得P'A + P'B + P'C = PA + PB + PC ,那麼
AA' = AP' + P'Q' + Q'A'
因此點P' 和Q' 也在線段AA' 之上。依照P' 和Q' 的定義,可以推出
∠
A
P
′
B
=
∠
A
P
′
C
=
120
∘
{\displaystyle \angle \mathrm {AP'B} =\angle \mathrm {AP'C} =120^{\circ }}
因此P' 也是CC' 、BB' 、AA' 三條線的交點。因此P' 點也就是P 點。因此點P 是唯一的。[ 7] :92
有一內角大於120°的情況。
如右圖,
∠
B
A
C
{\displaystyle \angle \mathrm {BAC} }
大於120°,P 為三角形內一點。以BA 為底邊,向上作正三角形BAF ;以PA 為底邊,向上作正三角形PAQ 。於是三角形AQF 和三角形APB 是全等三角形。FQ = PB 。所以
PA + PB + PC = FQ + QP + PC.
延長FA 交QC 於D 點,則
FQ + QP + PC > FQ + QC = FQ + QD + DC > FD + DC = FA + AD + DC > FA + AC = AB + AC.
即PA + PB + PC > AB + AC.
所以A 點到三頂點 的距離比三角形內任意一點到三頂點的距離都小,即A 點為費馬點。
費馬的問題也可以用物理的方法來解決。將平面上所給的三個給定點鑽出洞來,再設有三條繩子系在一起,每條繩子各穿過一個洞口,而繩子的末端都綁有一個固定重量m 的重物。假設摩擦力可以忽略,那麼繩子會被拉緊,而繩結最後會停在平面一點的上方。可以證明,這個點就是三個給定點所對應的費馬點。首先,由於繩長是固定的,而繩子豎直下垂的部分越長,重物的位置也就越低,勢能越低。在平衡態的時候,系統的勢能達到最小值,也就是繩子豎直下垂的部分的長度達到最大值,因此水平的部分的長度達到最小值。而繩子的水平部分的長度就是PA + PB + PC ,因此這時PA + PB + PC 最小,也就是達到費馬點。
在系統處於平衡態時,由力學原理可知繩子兩兩之間張成的角度
∠
A
P
B
{\displaystyle \angle \mathrm {APB} }
、
∠
B
P
C
{\displaystyle \angle \mathrm {BPC} }
和
∠
A
P
C
{\displaystyle \angle \mathrm {APC} }
之間滿足合力公式:
sin
(
∠
A
P
B
)
m
g
=
sin
(
∠
B
P
C
)
m
g
=
sin
(
∠
A
P
C
)
m
g
{\displaystyle {\frac {\sin(\angle \mathrm {APB} )}{\mathbf {m} g}}={\frac {\sin(\angle \mathrm {BPC} )}{\mathbf {m} g}}={\frac {\sin(\angle \mathrm {APC} )}{\mathbf {m} g}}}
也就是說這三個角相等,即都是120°。[ 6] [ 8] :197-198
費馬點的定義可以推廣到更多點的情況。設平面上有m 個點:P 1 , P 2 , ... , P m ,又有正實數:λ1 , λ2 , ... , λm 。費馬問題可以推廣為:尋找一個點X ,使得它到這m 個點的距離在加權後之和:
λ
1
⋅
X
P
1
+
λ
2
⋅
X
P
2
+
⋯
+
λ
m
⋅
X
P
m
{\displaystyle \lambda _{1}\cdot XP_{1}+\lambda _{2}\cdot XP_{2}+\cdots +\lambda _{m}\cdot XP_{m}}
是最小的。
費馬點問題還可以推廣到高維空間中。比如說在n 維 實 向量空間
R
n
{\displaystyle \mathbb {R} ^{n}}
中,給定m 個點:p 1 , p 2 , ... , p m ,對空間中另一點x ,設它到前述m 個點的歐幾里德距離之和為函數Dist(x ) :
Dist
(
x
)
=
∑
i
=
1
m
‖
x
−
p
i
‖
{\displaystyle \operatorname {Dist} (x)=\sum _{i=1}^{m}\|x-p_{i}\|}
則費馬點問題就變成尋找使得Dist(x ) 最小的一點p min ∈
R
n
{\displaystyle \mathbb {R} ^{n}}
[ 9] :236-237 。與平面費馬點問題相似,高維情況下的費馬點問題也有由林德羅夫和斯圖姆證明的類似結論[ 9] :237 :
使得Dist(x ) 最小點p min 並且是唯一的。
如果從任何一點p i 到剩下的m-1 點方向上的m-1 個單位向量的向量和長度都大於1,那麼:
p min 不是p 1 , p 2 , ... , p m 中任何一點,
從p min 到p 1 , p 2 , ... , p m 方向上的m 個單位向量的向量和是0。
如果從某一點p i 到剩下的m-1 點方向上的m-1 個單位向量的向量和長度小於等於1,那麼p min 就是這個點。
對於加權的費馬點問題,也有類似的結論,只需將上述結論中的向量和替換為加權向量和,條件中的1也要替換為對應點的權重[ 9] :249-250 。
P. de Fermat, "Œvres" , I , H. Tannery (ed.), Paris (1891) (Supplement: Paris 1922)
O. Bottema. Selected Topics in Elementary Geometry . Springer,第2版,插圖版. 2008. ISBN 9780387781310 .
E. Torricelli, "Opere" , I/2 , Faënza (1919) pp. 90–97
E. Torricelli, "Opere" , III , Faënza (1919) pp. 426–431
Clark Kimberling. Shortest connectivity: an introduction with applications in phylogeny. Springer. 2004. ISBN 978-0387235387 .
Radmila Bulajich Manfrino, José Antonio Gómez Ortega, Rogelio Valdez Delgado. Inequalities: A Mathematical Olympiad Approach . Springer, 插圖版. 2009. ISBN 9783034600491 .
Vladimir Boltyanski, Horst Martini, V. Soltan, V. Valerii Petrovich Soltan. Geometric Methods and Optimization Problems . Springer, 插圖版. 1999. ISBN 97807923545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