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豬油拌飯、豬油撈飯、豬油攪飯、豬油飯[1],是從前東亞地區及中國南方的米飯吃法,過往亦盛行於香港及台灣。從前人們生活貧困時會因為沒有肉類吃,於是只在米飯拌豬油代替肉類[2][3]。與魚翅撈飯相比,豬油拌飯含有窮困的意思。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0年9月24日) |
香港在1960年代及台灣在1970年代前的經濟發展僅相當於發展中國家的水平,人民的整體收入不高,尤其是處於社會低下階層的家庭,有時會買不起肉類做餸菜[4]。因為豬肉中的肌肉部分通常較貴,而豬肉中的脂肪則較便宜,所以貧窮的家庭會購買肥豬肉或收集肉販從豬肉切下的豬脂肪,再放在加油少量油的鍋中慢慢加熱,當中的水分會被蒸發,而肥豬肉中的脂肪會流出及炸出豬油[2][3],然後待豬油冷卻凝固,便可放入瓶子中持久儲存。當要食用時可用筷子或竹簽挑出一小塊乳白色的豬油,再放進熱騰騰的米飯中待其熔化,之後加一點醬油和米飯撈勻,米飯就變得香口惹味,甚至連菜餚都不用便可吃完整碗飯。肥豬肉炸油後餘下的「豬油渣」可作為其他餸菜的配料,香港有人用於製作油渣麵或沾砂糖作為零食[5]。
由於豬油含有大量飽和脂肪,長期食用豬油不利人體循環系統的健康,在物質豐富的年代,已很少人會直接把豬油用於拌飯,但仍有食肆供應豬油飯作為一種懷舊食品。香港元朗的大榮華酒樓有豬油撈飯供應,用上等燒豬油、頭抽、上等絲苗白飯,分開上桌讓客人隨自己喜好放豬油和醬油的量[6]。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