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亨利·卡西米爾·法布爾[註 1](法語:Jean-Henri Casimir Fabre,1823年12月22日—1915年10月11日),法國博物學家、昆蟲學家、科普作家,以《昆蟲記》(Souvenirs entomologiques)一書留名後世,該書在法國自然科學史與文學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已翻譯成多種不同的語言。
身為現代昆蟲學與動物行為學的先驅,法布爾以膜翅目、鞘翅目、直翅目的研究而聞名,維克多·雨果稱他為「昆蟲世界的荷馬」(d'Homère des insectes)[1]。除了昆蟲,也熱衷研究蕈類,他以水彩繪畫的700多幅真菌圖(現在只成功保存一半,其他至今仍「下落不明」),深受普羅旺斯詩人米斯特拉爾的讚賞。他也為漂染業作出貢獻,曾獲得三項有關茜素的專利權。
因家庭收入拮据,被迫輟學,曾當過鐵路工人、檸檬小販。雖然生活艱辛,法布爾並沒有放棄追求知識,堅持自學。在19歲那年,他考進了阿維尼翁師範學校,獲得獎學金,並獲得教師文憑,之後展開他漫長的教學生涯。在教學、著書之餘,他繼續自學,先後獲得數學以及物理的學士學位。1855年,法布爾獲得巴黎科學院的博士學位[來源請求]。漸漸在科學界贏得名聲,1865年巴斯德專程到阿維尼翁,向法布爾請教蠶的問題。
1866年,他當上阿維尼翁勒坎博物館(Musée Requien d'Avignon)的館長,英國經濟學家穆勒兩次造訪,二人成為好友。翌年法布爾到巴黎謁見拿破侖三世,獲頒騎士勳章。1870年,法布爾先進的教學方法,惹來了保守宗教人士的批評(例如指摘他在夜校課程中向婦女講解花的授粉過程),被迫辭去教職,一家七口的生活頓時陷入困境,幸得穆勒的周濟,得以渡過難關。舉家搬到奧朗日(Orange),埋首撰寫科普書、教科書,以博取微薄的收入。
1877年,跟他一般熱愛大自然的次子朱爾(Jules)以16歲之齡過世,令法布爾傷心欲絕。兩年後,搬到沃克呂茲省的塞里尼昂(Sérignan),在那裏買下一所房子與一塊毗連的荒地,將園子命名為荒石園(普羅旺斯語:L'Harmas,荒地之意[2]),在那裏專心觀察、實驗、著述,同年《昆蟲記》首卷面世,同時為紀念早逝的朱爾,法布爾於第一冊的最後寫下對朱爾的思念之情,並將三種蜂類冠上其名,分別為:
- 朱爾節腹泥蜂(Cerceris julii,確認為 Cerceris rubida)
- 朱爾泥蜂(Bembix julii,確認為 Bembix sinuata)
- 朱爾沙泥蜂(Ammophila julli,確認為 Ammophila terminata 的亞種 A. t. mocsaryi)
隱居荒石園後不久,法布爾的妻子病逝。他於60歲時續弦,育有三名子女。在生命的最後幾年.各種榮譽不斷降臨在法布爾身上:小村子裏樹立了他的雕像,共和國的總統親自探訪他,向他發年金,歐洲各國的科學院紛紛邀他作名譽院士,羅曼羅蘭、梅特林克等文豪向他致敬,還有人發起運動讓他提名諾貝爾文學獎。法布爾以91歲的高齡,在荒石園辭世。
法布爾一生清貧,大部分時間都是在鄉間度過,著述豐富,跟不少同時代的學者友好。雖然他不支持進化論,但達爾文對他尊敬有加,稱他為「無可追摹的觀察者」(inimitable observer)。[3]科學研究以外,法布爾也愛編些小曲,並以普羅旺斯語做詩,生前出版過一部詩集(Oubreto Provençalo)。
法布爾在中國
日本很早已譯介法布爾,首個譯本由著名的無政府主義者大杉榮譯出。留學日本的魯迅、周作人從日譯本認識了法布爾,因而法布爾的名字也很早傳到中國。[4]1923年,周作人在報章上發表了〈法布爾《昆蟲記》〉一文,並從英、日文轉譯了數篇《昆蟲記》的文章。[5]魯迅在晚年有意轉譯《昆蟲記》,但不果。[6]中國自1920年代起不斷有《昆蟲記》的節譯本、轉譯本面世,但到了2001年首套從原文翻譯的足本《昆蟲記》,才由廣州花城出版社出版,並於2003年推出修訂版(繁體字版於2002年由台灣遠流出版社發行,對專有名詞作了校定)。
參考資料
註釋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