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治·米哈伊洛維奇·愛森斯坦(俄語:Сергей Михайлович Эйзенштейн,羅馬化:Sergey Mikhaylovich Eyzenshteyn;1898年1月22日—1948年2月11日)蘇聯導演、電影理論家,猶太人[2]。他是電影學中蒙太奇理論和蘇聯蒙太奇學派奠基人之一[3],其影片《波坦金戰艦》為這一理論的代表作。他著名的作品除了1925年《波坦金戰艦》外,還有1924年的《罷工》、1927年的《十月:震撼世界的十天》、1932年的《墨西哥萬歲》以及史詩片《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及《恐怖的伊凡》。其理論著作有《蒙太奇》、《蒙太奇1938》、《垂直蒙太奇》、《雜耍蒙太奇》、《電影中的第四維》、《鏡頭以外》。
生平
1898年出生於俄羅斯帝國里加(現為拉脫維亞首都),曾在彼得堡建築工程學院學習,其家人過着四海為家的生活。父親米哈伊爾·奧西波維奇·愛森斯坦是有着瑞典血統的德國猶太人,是建築師,而母親朱莉婭·伊萬諾夫娜·科內斯塔婭來自俄羅斯東正教家庭,是富商的女兒。1905年俄國革命爆發,朱莉亞帶着沙治離開里加前往聖彼得堡,沙治時常回里加看望父親,後其父亦於1910前後去聖彼得堡和他們團聚。朱莉亞與其丈夫離婚後離開家人,遷去法國居住。沙治小時接受的是東正教教育,後變成無神論者。在彼得格勒土木工程研究院期間,沙治學習父親從事的建築工程職業,後來參軍為革命服務,父子關係徹底破裂。1918年,他不顧父親反對毅然加入紅軍,戰敗後其父前往德國,而沙治則輾轉彼得格勒、沃洛格達、陶格夫匹爾斯等地作戰,1920年轉移至明斯克,宣傳十月革命。在此期間他接觸到歌舞伎劇場,並學會了300個日語漢字,他後來表示這對他的影像發展產生了影響。這些學習也促成他前往日本旅行。
1920年愛森斯坦搬到莫斯科,開始從事無產階級文化的劇院生涯。期間作品有《防毒面具》、《聆聽莫斯科》和《懷斯曼》。隨後擔任設計師弗謝沃洛德·梅耶荷德的助手。1923年,他在《左翼藝術戰線》雜誌上發表了《雜耍蒙太奇》,提出了「雜耍蒙太奇」的概念,引起理論界關注[4][2][5],。他執導的第一部影片是《罷工》(1925),師從吉加·維爾托夫。20世紀20‐30年代為其創作高峰期,主要作品有首部電影《罷工》(1925年)、享譽世界的《波坦金戰艦》(1925年)、作為十月革命10月慶典一部分的《十月:震撼世界的十天》(1927年)。儘管受到外界評論家的讚譽,但在家裏,愛森斯坦則着重與志同道合者對影片的結構性問題的探索,如拍攝角度、人物運動和剪輯,其中就有從蘇聯電影節隱退的弗謝沃羅德·普多夫金和亞歷山大·多夫任科,他們公開發表文章自我評價,將電影前景與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具體理論相適應。
1928年秋,愛森斯坦離開蘇聯踏上歐洲之旅,與他同行的有常年電影合作者格里戈里·亞歷山德羅夫和攝影師愛德華·忒斯。以政府立場來看,此次旅程讓愛森斯坦等人可以學習有聲的動態影像技術,並把著名蘇聯藝術家引薦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愛森斯坦也在旅程中看到許多在前蘇聯範圍以外的景觀和文化。接下來兩年,他前往柏林、蘇黎世、倫敦和巴黎等地參觀和講學,並於1929年在瑞士擔任墮胎教育紀錄片的監製。
1930年4月下旬,派拉蒙影業的代表傑西·拉斯基為提供在美國拍攝電影的機會。1930年5月抵達荷里活簽訂10萬美元短期合同,然而該商議最終破產。愛森斯坦提出為軍火大亨巴西爾·扎哈洛夫拍攝傳記、兩部分別改編自蕭伯納作品《武裝與人》、傑克·倫敦作品《薩特的金子》,但所有項目都沒能打動工作室的製片人。派拉蒙隨後提出拍攝西奧多·德萊賽作品《美國悲劇》的電影版,愛森斯坦曾讀過並痴迷於其原作,他在莫斯科時還有幸碰見了作者。該劇的劇本於1930年10月開始創作,但派拉蒙並不喜歡,愛森斯坦的共產黨員身份被反共者、荷里活技術總監研究院主人弗蘭克·皮斯發覺,後者意圖公開發動抵制愛森斯坦的鬥爭。1930年10月23日,經「雙方同意」,派拉蒙正式與愛森斯坦解約,但派拉蒙須支付愛森斯坦返回莫斯科的回程費用。
因此,愛森斯坦面臨着回國的壓力。這件事使得蘇聯電影業界,須在沒有愛森斯坦和他的電影、技巧和理論的條件下,解決有聲電影問題,他亦因此遭到「意識形態錯誤」的批判,並被封為形式主義的典型案例。他在這一時期所作的論文,如《迪斯尼見聞》,直到十年後才作為開創性學術文獻而被世界各地電影學院列為課程,而浮出水面。
1930年11月24日,愛森斯坦與信託簽訂合同,基於「自由的願望,依照其對墨西哥電影的看法來執導電影」[6]。合同規定,電影不涉及政治,來源於辛克萊夫人的立取可用資金「不能超少於兩萬五千美元」[7],拍攝進度一期為「三到四個月」[7],最為重要的是,「愛森斯坦在墨西哥拍攝所有電影,所有的鏡頭和劇本構思要體現出墨西哥特色,電影的財產權歸辛克萊夫人······」這份附帶在遺囑中的合同,簽署日期為12月1日,允許「蘇聯政府內部放映電影」[8]。據報道,有人曾口頭澄清,電影成品時的預計時長為約一小時。
12月4日,愛森斯坦與亞歷山德羅夫和泰斯乘坐火車前往墨西哥。隨後他制出這部六集電影的簡要說明。不久之後,項目的標題定為「墨西哥萬歲」。抵達時,愛森斯坦會見了弗里達·卡羅和迭戈·里韋拉。愛森斯坦如欽佩墨西哥文化一樣看待這幾位藝術家,後來愛森斯坦把他的電影稱之為「動人的壁畫」[9]。美國電影界左派急切地關注愛森斯坦在墨西哥的進展,克里斯·羅布還出了本書記載此事,名為《離開荷里活:論電影、現代主義和美國激進電影文化的興起》[10]。
在愛森斯坦離開祖國很長一段時間後,斯大林向已成為逃亡者的愛森斯坦發了封電報以表關切[11]。在壓力之下,愛森斯坦因為影片的問題而指責瑪麗·辛克萊擔任製片主任的弟弟亨特·金布羅(Hunter Kimbrough)[12]。愛森斯坦希望給辛克萊施加壓力,讓他知道斯大林對於他的關切,因此他更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來完成電影。不過辛克萊一怒之下將攝製叫停,下令金布羅帶着剩下的膠片和三個蘇聯人回到美國,設法處理已拍攝的影片,留下愛森斯坦等人自作自受,估計Soldadera未拍攝的膠片長度從17萬英尺[13]到超過25萬英尺的長度[14]。
斯大林上台後,愛森斯坦因其理念與斯大林路線不合,屢遭迫害,電影創作也多受干擾[15]。愛森斯坦1948年2月11日因中風卒於莫斯科[16]。
作品
- 1923年:《葛盧莫夫的日記》(短片)
- 1925年:
- 1927年:《十月:震撼世界的十天》
- 1929年:《舊與新》
- 1930年:《情感羅曼詩》(短片)
- 1932年:《墨西哥萬歲》(未完成,1979年由格里戈里·瓦西里耶維奇·亞歷山德羅夫經過重新剪輯後出品)
- 1937年:《白靜草原》(未完成,於1960年代使用導演生前的故事板和新配樂及殘存片段重建而成)
- 1938年:《亞歷山大·涅夫斯基》(與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瓦西里耶夫共同執導)
- 1944年:《恐怖的伊凡》(伊凡系列第一集)
- 1958年:《恐怖的伊凡2》(伊凡系列第二集,完成於1946年,因政治上的原因,本片曾被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禁映,直到1958年才允許上映)
獲獎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