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能改變化學反應速率,且其本身在參加反應前後保持不變的物質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催化劑(catalyst)舊稱觸媒,是能通過提供另一活化能較低的反應途徑而加快化學反應速率,而本身的質量、組成和化學性質在參加化學反應前後保持不變的物質。[1]例如二氧化錳可以作為過氧化氫(雙氧水的成分)分解的催化劑[2];又如在生物體系中,酶和具有催化活性的RNA,均為一種催化劑。催化劑不能改變熱力學平衡,只能影響反應過程達到平衡的速度。
與催化劑相反,能減慢反應速率的物質稱為抑制劑。過去曾用的「負催化劑」一詞已不被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所接受,而必須改用抑制劑一詞,催化劑一詞僅指能加快反應速率的物質。[3]
催化可分為均相的,其組分分散在與反應物相同的相(通常為氣態或液體)中,或非均相的,其組分不在同一相中。 酶和其他生物催化劑通常被認為是第三類。
催化劑與反應誘導化學反應發生改變,而使化學反應變快或者在較低的溫度環境下進行化學反應。
催化劑加速反應過程一般具有兩個途徑,一個是增加反應物的活性中心,另一種是改變反應途徑。
我們可在波茲曼分佈與能量關係圖中觀察到,催化劑可使化學反應物在不改變的情形下,經由只需較少活化能(activation energy)的路徑來進行化學反應。而通常在這種能量下,分子不是無法完成化學反應,不然就是需要較長時間來完成化學反應。但在有催化劑的環境下,分子只需較少的能量即可完成化學反應。
催化劑分均相催化劑與非均相催化劑。非均相催化劑呈現在不同相(Phase)的反應中(如:固態催化劑在液態混合反應和固態催化劑在氣態混合反應等),而均相催化劑則是呈現在同一相的反應(例如:液態催化劑在液態混合反應)。一個簡易的非均相催化反應包含了反應物(或受質)吸附在催化劑的表面,反應物內的鍵因十分的脆弱而導致新的鍵產生,但又因產物與催化劑間的鍵並不牢固,而使產物出現。目前已知許多表反應發生吸附反應的不同可能性的結構位置。一般生活中較常用非均相催化劑,利用不同狀態的特性較好分離出產物與催化物(如汽機車排氣管中的觸媒)。
催化劑指一種提高反應速率而不改變總體標準反應中吉布斯能量變化的物質,而使用催化劑參與反應的過程稱為催化。催化劑既是反應物又是反應產物。當添加的物質降低反應速率時,不應使用催化劑和催化一詞。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