蘿蔔頭是中國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對日本人的一種差別用語[1][2],此名稱於香港日治時期前便已在廣州頗為流行[3][4]。 字源 明治維新前,日本武家和平民男人通常剃月代頭,只剩下一小撮頭髮在頭頂前中部份,乍看之下就如蘿蔔帶點莖葉的頭部[5]。 揶揄日本人身材像蘿蔔般矮小[6][7]。 香港人於香港日治時期對日本皇軍配給蘿蔔作糧食的印象。[來源請求] 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皇軍對中國的侵略惹起中國人對日本人的憎恨,故中國人以蘿蔔頭形容日本人,意思為猶如在煮蘿蔔前必須剷除其頭部的步驟。[來源請求] 相關連結 反日 參考 [1]段開璉. 《中国民间方言词典》. 南海出版公司. 1994. [2]詹德隆. 《中通外直, Volume 6》.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6. ISBN 9780195964936. [3]謝永光. 《三年零八個月的苦難》. 明報出版社. [4]北伐"铁军军长"陈可钰:命令卫士强架孙中山撤走——中新网. 南方日報. 中新社. 2009-12-04 [2019-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01). [5]笑傲醬糊:蘿蔔頭與薯嘜先生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光明日報》2009年4月8日 [6]李承基; 黎志剛. 《李承基先生訪問紀錄》.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00. ISBN 9789576717291. 引文使用過時參數coauthors (幫助) [7]《爭鳴》Issues 267-272. 百家出版社. 2000.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