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札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蘭扎文(Rañjanā[1])是在十一世紀從婆羅米文派生出來的元音附標書寫系統。它主要在尼泊爾用於書寫尼瓦爾語,其叫做Lantsa[2]的變體也用於藏傳佛教書寫梵語。它通常從左至右橫寫,但Kutakshar形式從上至下書寫。它被認為是尼瓦爾語的書法形式。常用於藏傳佛教寺廟中裝飾使用,但蘭扎文不同於藏文字母。


歷史
它是婆羅米系文字[3]並類似於北印度和尼泊爾的天城文。這種文字也常在大乘佛教和金剛乘佛教寺廟中使用。它和Prachalit文一起被當作尼泊爾的文字之一[4]。
Kapitanagar的Bhiksu Ananda用金墨水寫成的《八千頌般若經》可確定日期到尼瓦歷345年(公元1215年),展示了這種文字的輝煌歷史。
字母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ग
-
ब
-
क
元音符號的添加方法有以上三種。
- ख, ञ,ठ,ण,थ,ध,श 按照 ग 的規則添加
- घ,ङ,च,छ,झ,ट,ड,ढ,त,द,न,न्ह,प,फ,ब,भ,म,य,र,ह्र,ल,ल्ह,व,व्ह,ष,स,ह,त्र 按照 ब 的規則添加
- ज,म्ह,ह्य,क्ष, ज्ञ 按照 क 的規則添加
![]() |
![]() |
![]() |
數字
![]() |
![]() |
![]() |
![]() |
![]() |
![]() |
![]() |
![]() |
![]() |
![]() |
使用
蘭扎文字母在現代尼泊爾主要用來記述尼瓦爾語,但也可以用於記述梵語。大乘佛教和密教在傳統上各種真言也用此書寫,比如觀世音菩薩的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Oṃ Maṇi Padme Hūṃ)、多羅菩薩的「十字心咒」嗡達咧嘟達咧嘟咧娑哈(oṃ tāre tuttāre ture svāhā)、文殊菩薩的五字真言「啊惹巴紮那」(梵文天城體:「अ र प च न」,拉丁轉寫:a ra pa ca na;藏語:ཨ་ར་པ་ཙ་ན་,威利轉寫:a ra pa tsa na)等等[5][6][7]。也會用於印度教的碑文[8]。
中國以及其他東南亞的佛教中,記述咒語真言更多的是採用悉曇文字。但是後來隨着藏傳佛教影響的增強,蘭扎文也開始逐漸普及。因此,儘管東南亞各地也有蘭扎文的存在,但普及程度不如悉曇文字[9]。朝鮮開城特別市1346年的佛鐘上有用蘭扎文書寫的《仏頂尊勝陀羅尼經》,被認為是蘭扎文被使用場景的最東端[10]。
傳入西藏
蘭扎文字傳到西藏,被稱作 Lantsa (藏文:ལཉྫ་、擴展威利轉寫: lany+dza) ,直接源於梵語的 Rañja,與尼泊爾的標準蘭扎文略有不同,在西藏用於記述梵語的文章[11]。《文殊所説最勝妙義經》《金剛經》《小品般若經》等都有這種文字的版本。該文字還用於《翻訳名義大集》(Mahāvyutpatti)梵藏詞典的寫本、刊本。但時到今日,最常用於藏語文獻的標題,將梵文標題用蘭扎字母書寫,而之後的內容則用藏文字母轉寫、並加藏語翻譯。另外在寺院牆壁、轉經筒、曼荼羅的裝飾中也能見到。
20世紀之後
在20世紀中葉起蘭扎文在尼泊爾逐漸被棄用,但今年使用場景急劇增加。加德滿都、拉利特普爾、巴克塔普爾、吉爾蒂布爾等地方政府開始在標誌、便簽上使用蘭扎文。在加德滿都盆地開始促進保護尼瓦爾語言的運動,定期舉辦學習班。蘭扎文被尼瓦爾語普及運動所承認,並被用於報紙、網站標題。尼泊爾、德國還有保護蘭扎文寫本的共同合作項目[12]。
畫廊
-
藏傳佛教寧瑪派寺院裏使用裝飾性的蘭扎文
-
請柬
-
報紙 Sandhya Times
引用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