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本壯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藤本壯介(1971年—)是一名日本建築師[1],同時也是藤本壯介建築師事務所(Sou Fujimoto Architects)的創始人以及東京大學的副教授。他曾獲得過日本建築大獎、JIA新人獎等獎項。
藤本壯介 藤本 壮介 | |
---|---|
![]() (2009) | |
出生 | 1971年(53—54歲) 北海道 |
國籍 | 日本 |
母校 | 東京大學 |
職業 | 建築師 |
網站 | www |
簡介
藤本壯介是日本新生代最有才華的建築師之一[2]。他常用「原始」形容他的作品,把建築實踐看成是探索世界和人道的一種方式。1971年出生於北海道,1994年畢業於東京大學建築系,2000年創建了藤本壯介建築師事務所,2009年,東京大學特任他為準教授。同時,他還擔任京都大學、東京理科大學、昭和女子大學的客座講師。無論是房屋、臨時裝置、醫療或文化設施,其先鋒設計總能獲得來自世界各地的掌聲。
藤本壯介建築師事務所由15位建築師、設計師、工藝師和研究員組成。自創立以來獲獎無數,包括連續3年奪得Architecture Review Award,包括《建築評論》大獎,2008日本建築家協會大獎,2008巴塞隆拿世界建築節一等獎,2009年《Wallpaper》獎等。
履歷
作品
- 2003年 - 北海道伊達市 - 伊達的援助宿舍
- 2006年 - 北海道伊達市 - 情緒障礙兒童短期治療設施
- 2006年 - 前橋市 - T House(「前橋的住宅」)
- 2007年 - 千葉縣 - House O
- 2008年 - 大分市 - House N
- 2010年 - 小平市 - 武藏野美術大學圖書館
- 2010年 - 橫濱市 - House Om
- 2011年 - 東京都 - House NA
- 2011年 - 臺灣臺中市 - 臺灣塔(競圖首獎,已取消興建)
- 2012年 - 西宮市 - House K
- 2012年 - 千葉縣市原市小湊鐵道飯給站的公眾洗手間「Toilet in Nature」 - 號稱最全界最大的洗手間[3]
- 2013年 - 英國倫敦市 - 蛇形畫廊(サーペンタイン・ギャラリー)
- 2013年 - 瀨戶內海 - 瀨戶之森住宅(せとの森住宅)
- 2017年 - 臺灣臺北市 - 寶舖水樹之間
- 2022年 - 臺灣臺南市 - 南埕衖事
建築理念
「我花更多的時間來摸索向人們展現一個全新的處理相互間關係的方式,引導人們如何去接觸彼此,由人際關係的改變帶來建 築空間的改變,讓人們在其中可以忽略「距離感」,這就是我在空間上所追求的感覺。 在建築空間裏應該多給人們一些選擇的機會。只追求安全舒適的空間是不夠的,在這種安定的空間裏,為了促進人們之間的交流,應該多一些「可選性」[4]。不能把建築的功能強加於人,在同樣的空間裏面。有些人需要緊密,而有些人希望保持距離,這時候 的空間就應該具備「可選性」。這種基於 放棄建築強加於人的功能的界定,減少設計師的個人設計意識和參與度,鼓勵使用者開發想像的退讓型設計,藤本壯介稱之為「弱 建築」。[5]
隨着地域與文化等根基的喪失,建築師開始逐漸尋找新的關注對象。此時,「弱建築」應運而生。與傳統建築學關注功能、關注空間等建築自身的客觀因素不同,人與事件成為「弱建築」關注的核心問題,也是誘發建築空間分佈的主導因素。建築開始由建築師主導設計轉為建築師引導、使用者參與的模式。建築不再僅僅作為一種事物和對象而獨立存在,它成為一種互動性的空間,容納和激發各種可能的行為。 「弱建築」概念的產生是基於建築設計策略的對象由靜止的建築本身向有着多樣可能性的人和事件轉變的。對多樣性的行為的激發成為建築設計的主題。建築設計的目的不再是創造一種思考和體驗的空間,相反,建築的視覺效果應該被削弱,空間的可開發性和可參與性應該被加強,從而適應不同的功能需求,滿足不同的行為需要。空間開始具有抽象的物質特徵而不具有和任何特定行為之間的一對一的關係。[5]
評價
武漢理工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築學院的王發堂,陳曉雯認為,藤本壯介的建築理論體系呈現獨特的辯證邏輯:其設計方法論強調程序偶然性與生成秩序性的共生關係。在這種範式下,建築形態作為設計過程的終端呈現,往往表現為去形式化的形態表現——即通過非預設性操作產生的空間結果。建築功能在此邏輯中被重構為雙重角色:一方面作為設計前提設定必然性約束,另一方面又需融入方法論框架成為衍生性要素。這種理論推演最終導向功能自主性的消解,形成方法論優先於功能表達的設計哲學。該理論引發的爭議在於其偶然性與必然性的失衡。批評者指出,建築設計作為社會實踐產物,需在創作自由(偶然性)與使用規範(必然性)間建立動態平衡。過度強調方法論主導可能弱化建築的社會屬性,正如中國哲學中"從心所欲不逾矩"所揭示的辯證關係——創造性實踐需在既定規則框架內實現突破。這種平衡思維在音樂領域亦有映射:五線譜體系通過符號系統(必然性)與演奏詮釋(偶然性)的互動,展現了藝術創作中約束與自由的共生機制,而非單純否定譜面結構的價值。[6]
爭議
自2023年起,針對2025年4月即將開幕的大阪·關西世博會,山本理顯持續通過個人社交媒體及專業期刊發聲質疑。例如他曾指出:」(世博會)表面上宣揚可持續發展,實際預算卻過度傾斜於標誌性展館建設,這種矛盾暴露了公共項目的決策斷層。「(《新建築》2024年1月號) 上述質疑的矛頭所指,正是本屆世博會會場設計總策劃——藤本壯介。[7]
山本理顯指出:儘管藤本壯介在X(原推特)宣稱"施工進展順利",但作為公共項目主導者,他該做的不是發個人動態,而是召開記者會、提交詳實報告來履行問責義務。 世博會主會場的環形結構需消耗大量木材,但官方從未公開採購來源。使用木材時,協助森林生態再生是基本倫理,可他們連"木材取自何處?是否損害原產地?"都避而不談。更嚴重的是,在預算失控的背景下,環形結構與整體會場規劃已陷入混亂。[7]
獲獎
- 2006年 - AR AWARDS 2006 大獎(情緒障礙兒童短期治療設施)英國
- 2008年 - JIA 日本建築大獎 (情緒障礙兒童短期治療設施)
- 2008年 - World Architectural Festival-個人住宅部門最優秀獎(Final Wooden House)
- 2009年 - 個人住宅部門獎(Final Wooden House)
- 2009年 - Wallpaper Design Awards
- 2010年 - Spotlight: The Rice Design Alliance Prize
發表
- 2009年 - 「20XXの建築原理へ (建築のちから)」(與伊東豊雄,平田晃久共著)
- 2010年 - 「建築が生まれるとき」 - 中文譯名《建築誕生的時刻》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