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達那帕拉之死(法語:La Mort de Sardanapale)是歐仁·德拉克羅瓦在1827年繪製的油畫,材質是帆布。現在在巴黎羅浮宮展示。[1]1844年,德拉克拉瓦另外繪製一幅尺寸比較小的複製畫,存放在費城藝術博物館。[2]
薩達那帕拉之死是古希臘歷史學家西西里的狄奧多羅斯的《歷史叢書》中亞述的君王亞述巴尼拔的故事。是浪漫主義時代的一部作品。 這幅畫使用豐富、生動的溫色系。作品靈感來自拜倫勳爵的劇作《薩達那帕拉》(1821年)並由埃克托·柏遼茲表演的康塔塔《薩達那培拉斯》(1830年),以及李斯特·費倫茨的歌劇《薩達那帕拉》(1845年-1852年,未完成)。
歷史
薩達那帕拉之死的歷史背景是公元前660年到前627年的亞述君主亞述巴尼拔攻打巴比倫失利後,被困在尼尼微宮,為了不讓宮殿和財寶落入敵人手裏,下令燒毀宮殿、處死自己的妻妾和馬匹後自殺。[3][4]
圖像
薩達那帕拉之死主要焦點是以艷紅色的布裝飾的床。床上身穿白色衣服、身上配戴金項鍊和金頭飾的國王面無表情的坐着觀看。一個女人死在他腳旁邊,橫躺在床的邊緣。在場有五六個女子全裸,大部分在場的人都已經死亡,有幾個被刀刺傷,左前方的一名男子試圖殺死一隻裝飾華麗的馬匹。在國王的右手邊有一個男人站在做工華麗的金色酒瓶和杯子後面。床下零散的落着各種飾品。此之外還有一些建築物的樣子但是難以辨識。
德拉克羅瓦在這幅畫使用了大量的黑色和紅色,這使得圖像中的強烈的移動感,床的紅色突出於有些黑暗、模糊的背景,這個場景具有混亂和暴力。薩達那帕拉的白色長袍、垂死的女人的膚色以及整個場景中金色物體的閃爍使畫面快速流動。
畫面使用不對稱手法但組合保持平衡。在畫面中床前大象旁邊的女人是唯一面對觀眾的女人,其他的人都專注於手頭上的任務:死亡。[5]
爭議
薩達那帕拉之死在1828年巴黎展示的時候引起了爭議。一是畫面帶來的殘暴、放蕩、殺戮殘酷場面。另一個主要原因:這不是一個新古典主義的作品,德拉克羅瓦的主要形象主題是薩達那帕拉國王自願毀了他的人與奢侈品等全部家當來一起陪葬。德拉克羅瓦的薩達那帕拉對立於新古典主義,他喜好利用柔和的色彩, 透視投影,和典型的黑暗浪漫主義。用傾斜的方式將死亡場景帶給觀眾。這與傳統的藝術派不同。[6]多蘿西·布西在此稱之為「醜陋的狂熱主義」(the fanaticism of ugliness)[7]。
註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