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历史政党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民主聯盟是蒙古國1996年至2000年之間存在的一個政黨聯盟,由蒙古民族民主黨和蒙古社會民主黨組成,核心政策為在後共產主義時期實施政治和經濟的改革。
蒙古國主要反對派蒙古民族民主黨、蒙古社會民主黨組成的民主聯盟在1996年6月底舉行的1996年國家大呼拉爾選舉中獲勝,佔有國家大呼拉爾70個席位中的50個席位,從而第一次執政,開始組建蒙古國第一屆非蒙古人民革命黨政府。這是蒙古人民革命黨自1921以來首次喪失執政權力。蒙古人民革命黨執政時期,在蒙古「民主化」後的數年間,政策一直未出現過大的轉變。民主聯盟的新一屆政府轉向「全盤西化」,試圖對內改革,對外向西方開放。特別是對內推進民主化進程、削弱中央集權、強化地方權力。[1]
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下屬的美國國際共和研究所在其1996年的年度報告中披露,1992年起,該組織對蒙古國的反對黨進行黨員招募、組織建設和競選活動等方面的培訓。蒙古國零散的民主力量先是整合成兩個政黨,後於1996年初形成統一的反對黨聯盟,最終拿下蒙古國議會70個席位中的50席。[2]
從1996年到2000年,民主聯盟在蒙古國執政。民主聯盟競選戰役的主管門德賽汗·恩赫賽汗1996年成為的蒙古總理,民主聯盟領袖查希亞·額勒貝格道爾吉1998年成為的蒙古總理。[3]1996年到2000年,「民主聯盟」由蒙古社會民主黨(Mongolian Social Democratic Party)、蒙古民族民主黨(Mongolian National Democratic Party)、民主黨(Democratic Party)、蒙古宗教民主黨(Mongolian Democratic Religion Party)、蒙古綠黨(Mongolian Green Party)組成。[4]
2000年7月2日,國家大呼拉爾舉行了第三次選舉,共13個政黨以及由其他黨派組成的3個聯盟推選出的576位候選人及27位獨立候選人參選。最終,蒙古人民革命黨獲得90%以上的選票,獲得國家大呼拉爾76個席位中的72個席位,取得單獨組閣權。蒙古人民革命黨由此集總統、議會、政府大權於一身。[5]民主聯盟則於2000年國家大呼拉爾選舉後解散。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