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每戡(1907年6月30日—1980年2月),幼名國清,學名華,筆名每戡,浙江溫州人[1],中國戲劇家、戲曲史研究專家。
人物生平
1907年生於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潘橋鄉橫嶼頭村(今屬溫州市甌海區潘橋鎮)。畢業於上海大學中國文學系。1926年夏,大學畢業後從事電影、戲劇方面的工作。1927年春赴上海,開始戲劇創作活動,作有獨幕劇《頻枷》等。是年入東京日本大學研究院攻讀。
回國後在滬加入「左聯」和「劇聯」,並在「劇聯」的理論組工作,譯介了一批外國電影戲劇的理論著作,曾編成《電影戲劇理論叢書》出版。在此期間,他著有幾部獨幕劇和多幕劇,其中《C夫人肖像》是一部針砭藝術界右翼文人的作品,受魯迅和郁達夫等人的好評。同時創作了《飢餓線》、《夜》、《黑暗中的人》、《血液出賣者》、《典妻》等劇本。
抗戰爆發後,在湖南開展抗日宣傳,效力於國防戲劇活動,在長沙受聘於「一致劇社」、任社長兼編導。作《劇人戰歌》,並為劇社創作導演了《敵》。 抗戰結束後先後在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學院、上海劇專、大夏大學等校任教,並有《中國戲劇簡史》、《西洋詩歌百史》、《琵琶記簡說》、《三國演義試論》、《西洋戲劇簡史》。《中國戲劇簡史》上起遠古、下訖民國,是繼王國維《宋元戲曲考》以後,中國人自著的較早的戲劇通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在湖南、廣東領導並參加了戲曲改革工作,並在中山大學執教;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1978年平反,回中山大學執教;同年11月作為特邀代表參加第四屆全國文代大會,並被推為《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卷》編委;1980年2月,因積勞成疾在廣州去世,終年73歲。[2]
作品
著有《每戡劇集》5集、《每戡獨幕劇》、《中國戲劇簡史》、《西洋戲劇簡史》、《西洋詩歌簡史》、《琵琶記簡說》、《三國演義試論》、《戲劇的創作和欣賞》、《說劇》、《五大名劇論》等。 其遺著由黃天驥、陳壽楠搜輯成《董每戡文集》出版。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