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莎士比亞的傳奇劇(Shakespeare's late romances)[a],通常簡稱為傳奇劇(the romances),是指威廉·莎士比亞創作生涯最後期的幾部戲劇作品,包括《泰爾親王佩力克爾斯》、《辛白林》、《冬天的故事》以及《暴風雨》等。莎士比亞與他人合作的《兩位高貴的親戚》有時也被歸入傳奇劇。
莎士比亞的傳奇劇有別於早期的歷史劇,更偏向於描述超自然的力量並使用華麗的舞台效果。這幾部戲劇最早由愛德華·道登[b]根據作品風格歸類並命名,之後「傳奇劇」這一術語被逐漸廣泛採用。莎士比亞的傳奇劇受到悲喜劇發展的影響,以及本·瓊生和伊尼戈·瓊斯對宮廷假面戲劇[c]的極致演繹。傳奇劇的主題和風格也受到當時君主的偏好、莎士比亞劇團成員的老齡化以及上層階級觀眾需求的影響。
《諾頓版莎士比亞》(The Norton Shakespeare)[e]將《亨利八世》(約1612到1613年間)稱為莎士比亞傳奇劇的典型代表,但也仍將其視為歷史劇之一,羅斯[f]也持同樣意見[10][11]。在愛德華·道登的《莎士比亞:對其思想和藝術的批判性研究》(Shakespeare: A Critical Study of His Mind and Art,1875年出版)[g]中,「傳奇劇」一詞首次被用於描述這幾部莎士比亞晚期作品[14][15]。在這之後的作家和評論者們一般都採納了道登所用的這個術語。
莎士比亞戲劇的創作時間大多無法確定到精確的年份,但人們普遍認為這幾部劇是在《奧賽羅》、《李爾王》和《麥克白》等一系列悲劇之後創作的[16]。莎士比亞寫悲劇是因為這些作品在經濟上獲得了成功,但是在他創作生涯的末期又回到了喜劇領域,將悲劇和神秘元素混合在一起。
莎士比亞的傳奇劇源於劇作評論家們希望莎士比亞晚期創作作品被視作為相較於早期作品更為複雜的喜劇作品,多數現當代評論家和編輯都喜歡傳奇劇和悲喜劇的標籤[17]。在1623年出版的《第一對開本》中,該書編輯約翰·赫明斯[h]和亨利·康德爾[i]將《暴風雨》和《冬天的故事》歸為喜劇,而將《辛白林》列為悲劇,《佩里克利斯》則沒有被列在其中[20]。1875年時,愛德華·道登講莎士比亞晚期創作的喜劇稱作「傳奇劇」。對此他解釋這些作品類似中世紀晚期到現代早期出現的傳奇故事,這是一種故事跨越時空的體裁。傳奇劇有着宏大的情節,結合了幽默、戲劇性的動作以及角色內心的鬥爭[21]。這些作品包含有更寬泛的角色類型、更宏大的場面和對外貌與現實主題的不同處理方式[7]。傳奇劇與莎士比亞早期創作的喜劇不同,它們更依賴於宏大的主題,而不是建基於某個特定的歷史時刻。這些傳奇劇是莎士比亞式的悲劇,但結局卻往往是圓滿的,而不是在最後的危險時刻迅速得到解決方案[22]。視其共同點,這些作品還着重描繪了父女之間的關係[23]。
莎士比亞的傳奇劇最終的劇本都有一些共同的特點:
莎士比亞的傳奇劇也受到十七世紀早期戲劇兩大發展的影響。第一個是由約翰·弗萊切引領並在早期博蒙特和弗萊徹的合作中發展起來的悲喜劇創新。悲喜劇趨向於「嚴肅故事」的敘述手法,但總是以輕鬆的娛樂作為觀劇主旨並以大團圓作為結局[29]。莎士比亞的傳奇劇比他早期創作的喜劇更具悲喜劇色彩。傳奇劇中死亡的威脅與苦難的場景更加劇烈,與超自然力量的接觸也更加着重和直接[30]。另一個影響是本·瓊生和伊尼戈·瓊斯對同時期宮廷化妝舞台的極端闡述。晚期浪漫劇中的關鍵場景與宮廷舞會密切相關:它們既包含了視覺上的華麗,但也反映了這種展示的膚淺[31]。
文藝復興時期的流行戲劇受到外部影響,特別是統治者的喜好。伊利沙伯一世比較喜歡看大眾喜愛的悲劇,她一直在位直到1603年。之後詹姆斯一世繼位,而他則更喜歡浪漫的故事。[32]
莎士比亞的健康受到的嚴重的損害,他本人在《暴風雨》完成五年後就去世,這也成為了已知由他親自創作的最後一部戲劇[33]。他在完成最後一部戲劇之後回到了斯特拉特福[34]。學者嘉芙蓮·亞歷山大(Catherine Alexander)認為,這些戲劇的選角並非莎士比亞年邁的體現,而是反映了戲劇演員本身年齡較大這一事實。當時,國王劇團佔據的黑衣修士區劇院因當地居民的反對而已經停用了好多年。雖然劇院於1608年下半年重新開放,但此時的劇團演員們已經都老了,因此莎士比亞調整了劇作中角色的年齡[35]。
1603年,當詹姆斯一世登上王位時,國王劇團被允許更名為宮務大臣劇團。此後他們每周要上演多達兩部新戲。許多戲劇只有幾場演出,而且因為沒有導演,演員們被要求掌握相當標準的舞台動作和安排[36]。因為入場費太高,導致黑衣修士的觀眾一般都是上層階級,低層階級很少有機會觀看演出[37]。又因為觀眾的文化素養較高,這些傳奇劇的風格更加偏向於美學表現和文藝化[38]。
這些傳奇劇的出現給舞台劇導演們帶來了新的挑戰,因為他們要為此營造更壯觀的舞台效果[39]。1854年,塞繆爾·菲爾普斯在《泰爾親王佩力克爾斯》創造了一場風暴效果,他讓划船手划槳將佩里克利斯從一個地點帶到另一個地點,同時背後的全景畫面移動,營造出旅行的假象[40]。《辛白林》的劇本中經常提供宏偉的和樸素的這兩種不同的舞台指導。1896年春天,亨利·歐文在倫敦蘭心劇院上演該劇時,為辛白林的宮殿花園和內部房間設計了精緻的凱爾特裝飾,為波斯修姆斯(Posthumus)訪問羅馬設計了一座宏偉的羅馬宴會廳,為伊莫金(Imogen)設計了一個裝飾華麗的臥室,為朱庇特的降臨設計了一個壯觀的夢幻場景。然而,1918年在舊維克劇院,本·格里特選擇了以伊利沙伯時代的樸素形式來演繹此劇[41]。《冬天的故事》則帶來了時間流逝的場景演繹以及熊追逐安提貢努斯這一橋段的挑戰。1976年,特雷弗·納恩和約翰·巴頓讓約翰·內特爾斯同時扮演時間和熊。1986年在皇家莎士比亞劇院,特里·漢茲從地面上吊起一張熊皮地毯來表現熊追趕安提貢努斯的場面[42]。
《暴風雨》以1609年《海上冒險》中沉船事件為開場篇的靈感來源[43][44]。這個場景可以有不同的表演方式:1842年威廉·查爾斯·麥克瑞迪在皇家歌劇院演出時採用的是一艘裝備齊全、有人值守的大型海船。而1987年羅伯特·福爾斯(Robert Falls)在古德曼劇院的製作中,場景設在一艘遊輪上,遊客乘坐在甲板椅上或者玩着沙壺球,直到災難發生[45]。
由於創作風格以及莎士比亞身體狀況的轉變,圍繞着為何他晚期的劇作會如此呈現有很多的爭論。道登提出了一種傳記式觀點,他認為莎士比亞在寫悲劇劇本時身患抑鬱症,並通過創作傳奇劇劇本擺脫了這種病症。埃德蒙·張伯倫爵士認為莎士比亞在寫《雅典的泰門》時經歷了一次心理崩潰,而傳奇劇劇本的出現則反映了一種心理康復的傾向。克利福德·利奇認為浪漫劇本受到了一種奇幻的清教主義的感染,這源於莎士比亞個人對性的厭惡。D·G·詹姆斯(D G James)認為,莎士比亞隨着年齡的增長而逐漸耗盡了詩意的才華[7]。拉斐爾·萊恩(Raphael Lyne)評論說,無法證明莎士比亞在職業生涯中做到了這種程度,也沒有迫切的需要將這些作品視為巧合的「晚期」作品[46]。一些學者認為莎士比亞的傳奇劇劇本涉及信仰和救贖,是獎勵美德勝過邪惡的主題上的變體[47]。
《辛白林》最近的電影版於2014年上映,由米拉·喬沃維奇、伊桑·霍克、佩恩·貝格利、約翰·雷吉扎莫和艾德·哈里斯主演[48]。
《暴風雨》被改編的較多,最早的無聲電影版本於1908年製作[49]。其後的改編包括1948年上映的《黃色天空》,將背景設定在西部荒野,由格里高利·派克和安妮·巴克斯特主演。而1956年上映的《禁忌星球》則被改編成為一部背景設定在外太空的科幻經典。德里克·賈曼1979年改編的版本將故事搬到蘇格蘭海岸邊一座破敗的豪宅中[49]。1982年版的《暴風雨》將背景設定在一個希臘小島上,由約翰·卡薩維茨、莫莉·林沃德、吉娜·羅蘭茲和蘇珊·薩蘭登主演[49]。由約翰·吉爾古德在1991年主演的《魔法師的寶典》與其說是改編,不如說是對《暴風雨》的解讀,結合了電影、舞蹈、歌劇和動畫[49]。2010年上映的電影版中的普洛斯佩羅被改名為女性的普洛斯佩拉,由海倫·米倫飾演[49]。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