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華女學校
香港中西區基督教女子中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香港中西區基督教女子中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英華女學校(英語:Ying Wa Girls' School)創立於1900年2月,是倫敦傳道會旗下的女子津貼中學,現由屬下的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負責管理,全校學生人數約860人。[1]為香港補助學校議會22所補助學校之一[2],故被坊間稱為香港教會主辦的22間「傳統名校」之一[3]。英華女學校主要授課語言為英語,採用長衫為校服。
英華女學校在1900年由倫敦傳道會傳教士牒喜蓮(Helen Davies)創立(當時位於灣仔道)。1900年2月,英華女學校第一座校舍建成啟用,取名為「英華高等女學堂」(Training Home)。創校時學生名額34人,主要是寄宿生。1911年創辦二年制幼稚園。1915年開設中學。1948年成立學生幹事會,是全香港最早有學生會的其中一間學校。1967年轉為全中學制。英華女學校設有家長教師會。
2009年底,獲教育局支持學校原址重建,並將附近之前那打素醫院舊址納入擴建範圍。重建工程於2014年展開,是巴馬丹拿建築事務所的設計項目[6],2019年3月遷回羅便臣道新校舍。
校園下方近卑利士道為英華女學校前幼稚園校舍,現稱1926古蹟校舍(1926 Heritage Block)。校舍為一所不規則五邊形小屋,呈英式工藝美術運動風格,屋頂四邊則飾以中式雙筒雙瓦,建於1926年作幼稚園校舍之用,為香港首間幼稚園專用校舍(英華幼稚園創辦於1911年,亦為香港首間現代幼稚園),直至1963年幼稚園停辦後廢棄作儲物之用。[7]
學校宣佈重建計劃後,校舍在本地歷史研究者陳天權等社會人士及校友關注後獲得保留,納入重建計劃一併活化[8]。2010年9月20日,古物諮詢委員會擬議將校舍列為三級歷史建築,重建計劃完成後在2023年3月9日會議上確定評級[9]。2024年,1926 古蹟校舍重修為校史館,展出不同年代的校史文物。[10]
英華女學校與位於九龍的英華書院為姊妹學校,屬同一辦學教會倫敦傳道會;兩校不但同以英華為校名及經常舉辦聯校活動,雙方的校長亦是對方的校董會成員之一[11][12]。
自創校以來,英華女學校共產生5位公開考試狀元:
香港中學會考「9A狀元」
香港高級程度會考「5A狀元」
香港中學文憑考試「7科5**狀元」(在甲類科目中至少3個選修科及4個核心科獲得5**成績)
2019年6月香港《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風波期間,香港建制派網絡媒體《HKG報》播出的一段標題為《香港學校內在發生什麼?請聽這位英華女生的勇敢控訴!》的影片[20]。校方則在回應事件時強調該校保持持平而開放的立場,容讓師生於課堂內外發表不同意見[21],過往也曾邀請過其他政治立場的公眾人物來做講座[22]。
在《給十九歲的我》正式上映不久後,便有受訪學生向明報周刊指出學校和製作方漠視其不願將此片公開上映的要求。在諸多爭議之下,導演張婉婷於2月5日在電影謝票活動中宣佈本影片自2月6日起暫停公映。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