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電影有悠久的歷史,早在現代電影技術問世不久之後就有公眾放映(世界上最早的電影放映是在1895年,在芬蘭是1896年[1])。在十多年之後的1907年芬蘭才製作和放映首部本土電影。在這最初的幾步之後,芬蘭電影業發展緩慢。在1907年之後曾有兩段時期(1909至1911年、1917至1918年)沒有出品芬蘭電影。部分原因是有政治環境引起的,因為芬蘭當時是俄羅斯帝國中的一個自治大公國,從而受到世界範圍內的政治因素影響。
1917年芬蘭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1918年爆發了內戰。當政局平靜穩定下來之後,芬蘭社會及其文化生活開始發展。這明顯地體現在電影藝術之上。在芬蘭開始拍攝更多的電影,而這些電影成為了芬蘭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默片之後的1940年代和1950年代,芬蘭電影製作的發展達到高峰,其時有三大製片商拍攝電影並在市場上競爭。然而在1960年代芬蘭社會轉變較大,幾乎所有的製片商都無法生存而關閉,部分原因是政治局勢的改變以及由電視為代表的新的娛樂形式的出現而導致電影的吸引力下降。由於商業製作被認為是過去的潮流和品位不高,電影成為政治化並對大眾來說太藝術性了。但是也有一些電影製作人逆流而行,繼續製作一些飽受批判但卻喜聞樂見的大眾化電影。
在1990年代芬蘭電影得到復興,部分原因是新一代的電影製作人帶來了新的理念,另外的原因是商業上的成功不再認為是「非藝術的」。從而商業電影項目又開始從政府基金中得到資助。在2000年代芬蘭電影業充滿生機,一些電影和電影製作人開始得到國際上的關注,很多電影既受觀眾認可且能得到好評。時至今日,每年在芬蘭大概製作15至20部長篇電影,並且芬蘭電影也開始借鑑一些國際影響,如動作片和武俠片。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