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阿爾弗雷德·朱爾斯·艾耶爾爵士(英語:Sir. Alfred Jules Ayer,/ɛər/;1910年10月29日—1989年6月27日),英國哲學家,因1936年出版《語言、真理與邏輯》而聞名於世。此書中他提出了邏輯實證主義的一個主要論點,從而成為了邏輯實證主義在英文世界的代言人。在1946年至1959年,他曾是倫敦大學學院的精神邏輯哲學的教授,同時也是牛津大學的邏輯教授。在1970年,他被封為爵士。
艾耶爾於倫敦出世,年少時曾就讀於伊頓公學及牛津大學基督堂學院。1932年,到維也納大學進修並且開始與維也納學派接觸。1952年,艾耶爾成了英國科學院院士。1963年,被授予美國科學院名譽院士。1976年,更當選丹麥科學文學院外籍院士。1962年,獲得布魯塞爾名譽博士學位。1972年,獲得東英吉利名譽博士學位。1978年,得到倫敦大學名譽博士學位。
艾耶爾最著名的,或許是他在《語言、真理與邏輯》中提出的「證實原則」。根據這個原則,一個句子只有在可以被經驗驗證的條件下才有意義。否則,要麼它是「分析的」同義反覆;要麼,如果既非經驗的,也非分析的,則是「形而上學」的,也就是沒有意義的。艾耶爾的思想受到維也納學派和大衛·休姆的很大影響。他的寫作風格清晰、活躍且善於辯論。這也使得他的《語言、真理與邏輯》成為了邏輯實證主義者的必讀,這本書被認為是二十世紀分析哲學的經典文本,它極大幫助了邏輯實證主義(起源於德語國家奧地利)在英語世界的傳播。
艾耶爾繼承了約翰·洛克、大衛·休謨以及與他同時代的伯特蘭·羅素的英國經驗主義傳統。艾耶爾一生一直終於自己的觀點:他始終拒斥先驗知識的可能性,所以他視哲學的方法為對關鍵概念--諸如「因果律」、「真理」、「知識」、「自由」等的分析。
1972-73年,艾耶爾在聖安德魯斯大學講授,隨後出版了《哲學的中心問題》。他相信邏輯實證主義的觀點:大部分傳統的所謂「哲學」--包括所有的形而上學、神學和美學--都不能被判斷為真或假,故關於它們的討論都是無意義的。這使得他在許多哲學系收到冷落甚至攻擊。
在《人的概念和其他論文》(1963年)一書中,艾耶爾提出了對於維特根施坦「私人語言」理論的若干批評。
牛津大學哲學家約翰·朗肖·奧斯丁在其《感覺與可被感知之物》[1]一書中批評了艾耶爾在《經驗主義知識的基礎》一書中提出的「感覺材料」[2]理論。艾耶爾以《奧斯丁駁倒感覺材料理論了嗎?》回復了奧斯丁的批評。
他撰寫了兩部關於羅素的作品:《羅素與摩爾:分析哲學之傳統》(1971年),《羅素》(1972年)。他還寫了休姆哲學入門文獻。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