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府城小南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臺灣府城小南門map

22.9862004°N 120.2101104°E / 22.9862004; 120.2101104

快速預覽 臺灣府城小南門(鎮南門), 類型 ...
臺灣府城小南門(鎮南門)
臺南市開山路
Thumb
現存於成功大學,於乾隆41年(1776年)所立的小南門門額
類型城門
設施資訊
控制者清朝大清帝國(1874-1895)
現狀不存,僅存門額
歷史
建於雍正三年(1725年)
拆卸大正六年(1917年)
關閉
Thumb
尚未被拆除前的小南門與其甕城

鎮南門,又稱臺灣府城小南門,是清朝臺灣府城的設置14座城門之一,已在大正六年(1917年)因市區改建遭到拆除。

歷史

清雍正三年(1725年),臺灣府建城並開始修築木柵,築城門七座,小南門建於1725年,早期是通往鳳山高雄的要道,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臺灣爆發林爽文事件,事平之後,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城桓改為三合土,小南門則修建甕城以加強府城的防禦能力。

光緒21年(1895年)因台灣民主國事件,當劉永福棄守台南城內渡清國廈門,府城士紳懇請巴克禮(Thomas Barclay)牧師及宋忠堅牧師(Duncan Ferguson)向乃木希典將軍求和。巴克禮牧師即是引導日軍由小南門入城,使得日軍不流血和平進駐台南府城,保全了府城人免受戰禍。[1][2][3]1917年,小南門因政府發佈市區改正計劃而遭到拆除。

遺跡

大正六年(1917年)小南門拆除後,其門額部分曾流落至台南縣仁德鄉(今台南市仁德區),後則捐贈至國立成功大學,現在門額則收藏於成功​大學歷史文物館外側,2025年3月被指定為臺南市「一般古物」。 至今,小南門旁還有現今部分城牆留在國立臺南女中,長66公尺,高5公尺。小南門遺址則在國立臺南大學附小裏,位於開山路附近。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