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專院校退場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臺灣大專院校退場

臺灣的私立大專院校要停止運作,通常需依照《私立學校法》向教育部申請自行停辦並經核准;或是在特定情形下,被教育部依照《私立高級中等以上學校退場條例》勒令停止招生。這種實踐被俗稱為「雙軌制」[1][2]。但無論藉由何種方法停止運作,皆被稱為大專院校退場。從1990年首次勒令停辦到2025年,共計19所大專院校退場。臺灣的公立大專院校,則通常以整併為主。

Thumb
曾在苗栗縣籌備時的聯亞技術學院舊址,該校最後未實際成立,攝於2017年。

1990年代,教育部積極廣設大專院校,但隨後碰上少子化與學校負債問題,使得大學退場在2010年代起開始廣受討論、並提出各種應對措施。依照目前教育部規定,如果大專院校無法在註冊率或教學品質達成標準,教育部會先列入預警學校、再列為專案輔導、最後勒令停止招生。但若情形嚴重,教育部也會勒令立即停止招生。

背景

1996年至1998年吳京擔任教育部部長期間,提出「三條國道」構想,針對學校教育進行了一連串的改革措施,這當中以「第二國道」政策影響甚鉅,不僅積極廣設大學,並將大量技職院校升格為科技大學,僅二十年內大學數量暴增一倍以上,但由於少子化影響,部分大專院校逐漸出現招生不足的情形,同時高教負債問題也成為大學倒閉的隱憂[3]

根據教育部統計處網站資料,大專校院教師數自101學年之5.0萬人,降至111學年之4.4萬人;大專校院學生數也從自101學年的135.5萬人,逐年下降至111學年的114萬人。兩者皆呈現下降趨勢。[4][5]

2013年9月,教育部首次針對私立大學提出退場機制[6],2014年12月,教育部公佈大學註冊率,各大學進行整併方式因應。2022年5月,立法院通過《私立高級中等以上學校退場條例》,作為私立大學及高中職退場機制的法源依據。

勒令停止招生機制

2009年6月,教育部依《大學法》發佈《專科以上學校總量發展規模與資源條件標準》,授予教育部以招生名額限制學校。之後的2022年5月,立法院通過《私立高級中等以上學校退場條例》(俗稱「私校退場條例」),以及教育部以該條例為基礎,於2023年7月公佈的《預警學校與專案輔導學校認定輔導及監督辦法》,把大專院校退場明文化。

依照《私立高級中等以上學校退場條例》規定,如果大專院校不合標準,教育部會先列入預警學校,並檢核其財務與校務。如果該校三年內被列為預警學校二次以上,教育部將列為專案輔導學校,並進一步限制其校務。如果兩年後未見改善,教育部將勒令其停止招生。[7][2]

2024年2月23日,教育部修正《大學單獨招生申請作業要點》,不再受理大學自行評估後申請全校獨招。要點修正後,除已同意的學校之外,未來各校都不能再申請全校獨招。但宗教、藝術、體育學院;或是新設、改制校系無法及時參與申請、分發管道;以及其他因政策法令或專案計劃,仍在許可範圍之內。[8]

2025年,依照教育部公佈的「私立高級中等學校專案輔導學校公告專區」,專案輔導學校的私立高中職部份有5所。[9]而自113學年度(2024年)起,則無專案輔導大專學校。[10]

專案輔導學校標準

依據《預警學校與專案輔導學校認定輔導及監督辦法》與《專科以上學校總量發展規模與資源條件標準》等教育部相關法規政策,所制定的規則:

  1. 違反相關教育法規情節嚴重,影響學生或教職員工權益。
  2. 最近一學年度全校百分之五十以上之院、所、系、科及學位學程,師資質量不符合法令所定基準。首次會先列入預警學校,未能限期改善則會列入專案輔導學校。
  3. 最近一學期維護學生受教權益檢核結果不通過。首次會先列入預警學校,未能限期改善則會列入專案輔導學校。
  4. 合格教師比率未達百分之五十。首次會先列入預警學校,未能限期改善則會列入專案輔導學校。
  5. 學校積欠教師薪資。最初標準為積欠教職員工人事費總額五成以上,累計達六個月以上,2013年11月改以欠薪累計達三個月以上或未經協議任意減薪為標準,2019年2月改以曾被教育部依教師待遇條例處以罰鍰作為標準。
  6. 財務狀況惡化。如有影響校務正常營運之虞者列入預警學校,顯著惡化且已有不能清償債務之事實或嚴重影響校務正常營運者,列入專案輔導學校,於改善及停辦實施原則內另有具體規定。
  7. 3年內被列入預警學校達2次以上,改列入專案輔導學校。

其他輔助機制則有:

  1. 大學連續兩年註冊率未達50%將取消補助,技專院校新生註冊率未達60%,亦將影響教育部補助額度[11]
  2. 2016年起從嚴進行招生總量調控機制,公立學校註冊率未達80%,或是私立學校連二學年度註冊率未達70%,將減招10%~50%[12]

新生註冊率未達6成的學校(不含已退場學校)

列出106學年起未達6成新生註冊率的學校作為參考依據,目前專案輔導學校評定已不再以註冊率作為依據。

依據教育部於「大專校院校務資訊公開平台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公佈自106學年度起的全國大專院校註冊率(112學年度起含宗教研修學院)。

113學年度全校新生(含境外生)註冊率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可於大專校院校務資訊公開平台首頁快速查詢。

據新聞報導教育部技職司表示,在少子化情況下,學校持續調整招生策略,再加上2024年起就讀私立大專校院學雜費補助上路,讓2024年(113學年)私校註冊率較2023年(112學年度)整體增加。[13]

更多資訊 校名, 設立別 ...
新生註冊率未達6成的學校
校名 設立別 106學年 107學年 108學年 109學年 110學年 111學年 112學年 113學年 備註
華梵大學 私立大學 32.43 56.18 達標 達標 達標 達標 達標 達標 2020年推行免學費政策[14]
玄奘大學 私立大學 47.95 54.58 達標 達標 達標 達標 48.60 58.48
開南大學 私立大學 56.11 達標 達標 達標 達標 達標 達標 達標
中國文化大學 私立大學 58.59 達標 達標
大葉大學 私立大學 58.07 47.87 56.35 連續3年註冊率未達6成
長榮大學 私立大學 53.35 56.80 達標
真理大學 私立大學 46.27 25.73 30.49 連續3年註冊率未達6成
中華大學 私立大學 54.59 達標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南神神學院 宗教研修學院 56 達標 達標
國立臺東專科學校 公立技專 47.29 51.30 36.54
中信科技大學 私立技專 56.34 達標 達標 52.65 50.14 53.84 47.55 達標
育達科技大學 私立技專 59.48 達標 達標 達標 達標 達標 達標 達標
修平科技大學 私立技專 52.88 達標 達標 達標 達標 57.45 57.89 達標
崇右影藝科技大學 私立技專 55.47 51.89 達標 達標 達標 達標 達標 達標
南亞技術學院 私立技專 51.59 達標 達標 達標 達標 達標 達標 達標
聖約翰科技大學 私立技專 達標 達標 43.65 40.05 40.46 35.31 達標 達標
建國科技大學 私立技專 達標 達標 達標 55.57 達標 達標 55.20 57.37
台北海洋科技大學 私立技專 達標 達標 達標 59.46 達標 達標 達標 達標
慈惠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私立技專 達標 達標 達標 58.35 達標 51.51 51.62 達標
中華科技大學 私立技專 達標 達標 達標 達標 57.18 57.88 達標 達標
嘉南藥理大學 私立技專 59.47 達標 達標
德育護理健康學院 私立技專 56.63 達標 達標
宏國德霖科技大學 私立技專 56.15 56.05 達標
吳鳳科技大學 私立技專 51.11 達標 達標
台鋼科技大學 私立技專 24.51 15.70 達標
台北基督學院 宗教研修學院 31.82 31.82
中華福音神學研究學院 宗教研修學院 44.83 57.14
元培醫事科技大學 私立技專 50.44 54.71
中國科技大學 私立技專 56.50 達標
東南科技大學 私立技專 56.81 達標
台灣神學研究學院 私立神學院 54.55
關閉

自行停辦機制

《私立學校法》於1974年通過。當時私立學校的解散機制,被列在第四章的〈監督〉章節內。1997年,私立學校的解散機制,改獨立列於第七章的〈停辦與解散〉章節,2008年,立法院再增設合併方面的法條,提供私立學校合併的法源依據。同時〈停辦與解散〉章節也改名為〈合併、改制、停辦、解散及清算〉。

依照《私立學校法》於2014年公佈的現行條文,私立大學可依照第七十條或第七十二條自行停辦與解散。俗稱「自行退場」。但其學校法人需向教育部申請,經核定後方可停辦與解散。同時,學校必須依照第四條,設立私立學校諮詢會,提供學校與教育部相關意見。相關條件與審核程序,則由教育部該法依照三十四條制定。

依循自行停辦機制的私立學校,可以等所有學生畢業後才停辦,停辦後還可在三年內改制、復辦或改善。因此,自行停辦學校的調整時間最長有六年。但前提是學校必須負擔全體師生的待遇、資遣與安置,否則教育部將改列專案輔導,以勒令停止招生機制處理。[1]

歷年退場學校

以學校所在地區別,目前共計19所為新北市1所、宜蘭縣1所、新竹市1所、苗栗縣1所、彰化縣2所、雲林縣1所、嘉義縣1所、嘉義市1所、臺南市2所、高雄市5所、屏東縣2所、花蓮縣2所。

更多資訊 退場時間, 學校名稱 ...
退場時間 學校名稱 學校所在地 因應方式 發生因素 備註 校地現在用途
1990年7 月23日 國際商業專科學校 高雄市 勒令退場。原師資、學生併入高雄工專,為當時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管理學院之前身 校務運作產生弊端 遭教育部勒令退場之首例 高雄市政府收回土地(原國際商工退場)
2014年2月13日 高鳳數位內容學院 屏東縣 自行退場 學生數過少,學校資產負債 2017年2月,中華民國教育部核定法人變更為一貫道天皇學院,興辦崇華國民小學,主管機關改為隸屬屏東縣政府教育處。[15][16]
2014年8月7日 永達技術學院 屏東縣 自行退場 2014年2月因改善計劃書未通過審議遭到103年度停招處分[17][18]。同年8月7日正式宣佈停辦
2018年8月1日 高美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高雄市 教育部於5月15日召開「107-108年度技專校院設立變更及停辦審議會」後,宣佈自107學年度起停辦。 學生數過少
2019年6月20日 亞太創意技術學院 苗栗縣 自行宣佈107學年度起停招,辦理停辦。 學生數逐年遞減,董事會決議停辦。 少子化衝擊退場之首例,教育部2019年6月20日依《私立學校法》命令自108學年度起停辦。 預計轉型成新竹科學園區科技創新研發基地。
2019年7月31日 南榮科技大學 臺南市 董事會未在7月底之前補足1億元的校務經費,教育部已勒令108學年起全面停辦。 因2016年爆發販賣假學歷醜聞後,使招生率一蹶不振,且積欠教職人員2,400多萬薪資。 教育部2019年7月31日依《私立學校法》命令自108學年度第二學期起停辦。 將轉型為玉秀雙語小學,預計於2025年開辦[19]
2021年7月31日 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 嘉義縣 自行宣佈109學年度起停招,辦理停辦。但2020年7月1日教育部駁回其停辦申請[20] 轉型計劃未獲教育部核定,承租臺糖公司土地到期,董事會基於財政考量決議停辦。 教育部在2021年5月24日召開私校諮詢委員會通過停辦案,6/21審議同意停辦。 轉型為稻江長照財團法人。
2021年9月1日 臺灣觀光學院 花蓮縣 自110學年度停招,董事會決議朝向停辦方向辦理,2022年10月完成清算 少子女化影響,整體財務營運持續惡化至難以辦學 教育部在2021年5月24日召開私校諮詢委員會通過停辦案,6/4審議通過停辦。 國立空中大學壽豐校區。[21]
2022年7月31日 蘭陽技術學院 宜蘭縣 自110學年度停招,董事會決議111學年度起申請停辦 少子女化影響、校地處偏鄉,難以永續辦學 教育部在2022年5月23日召開私校諮詢委員會通過停辦案,並審議通過停辦。
2023年5月10日 和春技術學院 高雄市 2021年4月20日,因財務持續出問題而被教育部勒令全部停招,核定招生名額0名[22] 少子女化影響,整體財務營運持續惡化至難以辦學。 教育部核定2021年8月全部停招;2022年10月教育部召開的私校退場審議會,確認於2023年5月10日停辦。[23] 和春技術學院由高雄市政府承接,該府正評估及研議後續規劃。
2023年8月1日 中州科技大學 彰化縣 自111學年度教育部勒令停招,尚未得知董事會是將尋求轉型亦或停辦 發生強迫烏干達學生到工廠勞動[24] 2023年7月31日停辦 中州科技大學校舍由內政部承接,作為民防訓練場地。[25]
2023年8月1日 台灣首府大學 台南市 自111學年度全面停招,111新生全部優先轉學安置,在校生辦理逐批安置轉學,預計2023年辦理完退場[26] 因少子化與財務危機 2023年7月31日停辦 台灣首府大學校舍由臺南市府以「曾文市政願景園區」,規劃市民運動中心、親子遊憩、社福社教、藝文典藏、辦公廳舍等5大功能的複合式園區。[27]
2024年8月1日 大同技術學院 嘉義市 勒令停招,112學年度停止全部招生,並於112學年度結束時停辦 因少子化與財務危機 2024年7月31日停辦 目前教育部與縣市府協調的校產用途,初步規劃嘉義市校本部規劃為「衛生福利園區」;太保分校由嘉縣府規劃為研發中心及教學使用;由於縣市政府須共同攤還大同積欠的債務,歸墊教育部退場基金,歸墊攤還比例以及用途規劃內容還未定案,須等到退場以後才會明朗。[28]
2024年8月1日 明道大學 彰化縣 勒令停招,112學年度停止全部招生,並於112學年度結束時停辦 因少子化與財務危機 2024年7月31日停辦 2024年11月21日彰化縣政府表示縣府將於28日教育部研商會議中爭取接管明道大學部分校地,作為推動AI(人工智能)軟件產業智慧園區發展及碳權交易平台基地,帶動彰南產業發展。[29]
2024年8月1日 環球科技大學 雲林縣 勒令停招,112學年度停止全部招生,並於112學年度結束時停辦 因少子化與財務危機 2024年7月31日停辦
2024年8月1日 東方設計大學 高雄市 自行宣佈112學年度停招,辦理停辦。 因少子化影響主動停招退場 2024年7月31日停辦 東方設計大學退場後,原校地規劃作為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湖內校區。[30]
2025年8月1日 大漢技術學院 花蓮縣 花蓮縣的大漢技術學院受少子女化衝擊,董事會自行決定停辦。2024年8月9日教育部經徵詢私校諮詢會意見後,正式審議通過,大漢學院自113學年度起停止全部招生,114學年度起停辦。[31] 因少子化影響主動停招停辦 2025年7月31日停辦
2025年8月1日 一貫道天皇學院 高雄市 一貫道天皇學院因少子化衝擊,113學年度已停招。一貫道天皇學院自行申請自114學年起停辦,教育部已徵詢私校諮詢會決議原則同意,該校停辦計劃須補充學生轉學安置措施等資料,後續提教育部停辦審議會審議。[32] 因少子化影響主動停招停辦 2025年7月31日停辦
2027年8月1日 華夏科技大學 新北市 教育部核定華夏科技大學自112學年度(2023年)停招,115學年度結束(2027年)停辦。 因少子化衝擊影響主動停招退場 2023年8月1日停招,2027年7月31日停辦 華夏科技大學 預計2027年7月31日停辦,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整併。2023年8月1日臺科大正式接管華夏科大校地,校區改稱為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華夏校區[33]
中華大學 新竹市 預計最快2025年停招 主動停招退場 2024年11月22日中華大學表示董事會通過中華大學與國立清華大學整併成立「清華平方科技園區」,最快114學年度停招,中華大學退場後校產捐國立清華大學。[34]按照與國立清華大學的協議,中華大學退場後,全數校產將贈予清大半導體學院。原有中華大學學生領取的畢業證書依然是以中華大學名義授予。原中華大學教授會由清大以專案形式延聘六年。
關閉

參考文獻

參閲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