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故意)伤害自己的行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自我毀滅行為,指任何對執行者自身有傷害,或者有潛在傷害的行為。
不少人都有過自我毀滅的行為。這種行為通常循序漸進、連貫,而最終、最極端的結果則是自殺。 [1]自我毀滅行為可能是故意的,可能是由衝動引起的,或者也可能是由習慣導致的。不過,本術語更適用於那些致命,或是有成癮性、成習慣性——進而導致致命的自我毀滅行為。自我毀滅行為通常與精神疾病有關,例如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 [2]邊緣型人格障礙[3]或精神分裂症。 [4] [5]
弗洛伊德和費倫齊意識到創傷性經歷對兒童發展的影響時,於 1895 年首次研究了自我毀滅行為。他們注意到,在不健康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更容易表現出,並參與到自我毀滅行為。
弗洛伊德的結論是:自我毀滅行為受一個人的自我/超我與「攻擊性」的影響。受到的影響越大,破壞行為的強度也就越大。超我的主要因素是內疚感。例如,與酗酒的父母一起長大,會增加一個人的自我毀滅行為,原因可能是他們為自己無法給予父母所需的幫助而感到內疚,覺得父母的失敗是自己造成的。隨後,他們便使用傷害自己作為內疚和失敗的因應。
弗洛伊德還指出,自我毀滅行為中的「攻擊性」受個人動機的影響。文化和環境因素可以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社會因素也可以。假設一個孩子整個中學都被欺負,那麼他擺脫痛苦的方法就是採取自我毀滅行為,例如自殘、哭喊。
經過調查,弗洛伊德和費倫奇提出了一個假設:自我毀滅者那些「無法訪問的幻想」才是令他們痛苦的原因,「而非記憶」。這意味着,由於難以採取實際行動,自我毀滅者往往會更想自我毀滅。
自我毀滅行為有許多不同的形式,因人而異。也就是說,每個人的超我和「攻擊性」都是不同的。 [6]
當一個人壓力過大時,自我毀滅行為可以用作一種因應。例如,面對緊迫的學業考試時,有的人可能會選擇故意破壞他們的成果,而不是去應對壓力。這樣雖然會讓自己的考試無法通過,但同時也消除了與之相關的焦慮。 [7]
試圖故意趕走身邊的人也是自我毀滅的一種表現。比方說,有的人可能擔心自己會「搞砸」一段關係。可他們非但不會去想辦法處理這種恐懼,而是轉為故意令對方討厭、疏遠,讓對方先拒絕自己。 [8]
其他更明顯的自我毀滅行為有:進食障礙、酗酒、藥物使用疾患、性成癮、自殘和企圖自殺。 [9]
自我毀滅行為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無法處理因缺乏自信而產生的壓力。比如在一段感情關係中,對方是否真的忠誠 ;在工作或學習中,完成任務/按時完成的可能性(「我怎麼可能按時完成這個?」)。 [10]自我毀滅的人通常缺乏更健康的因應,比如堅持個人界限等。因此,他們便更傾向於認為:表現出自己的無能是讓自己擺脫需求的唯一方法。 [11]
成功的人可能會自我毀滅地破壞掉自己的成就。這可能源於一種焦慮、德不配位的感覺,或者源於一種想再次「爬到頂峰」的衝動。 [12]
人們通常認為自我毀滅行為是自殘的同義詞,但這麼說並不準確。自殘只不過是自我毀滅行為的一種極端表現形式。正如個人經歷會影響自我毀滅行為的極端程度一樣,自殘行為也反映了這一點。總體而言,自殘的影響因素包括個人經歷和心理健康問題。 [13]
性虐待和身體虐待造成的童年創傷,以及父母照顧的中斷,都與自我毀滅行為有關。 [14]這種行為通常是缺乏健康的因應導致的。 [7]由於對特定心理健康問題(如自我毀滅行為)的關注度不足,人們也難以獲取可以幫助這類人的特定知識,甚至不會阻止他們的毀滅行為。
經歷過某種形式的創傷(例如虐待或忽視)的人可能會出現心理問題,進而導致更嚴重的問題。除此之外,對關注的需求、對感知美好的需求最終也會導致這種行為。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吸毒或酗酒。在開始階段,人們很容易就染上這些不健康的行為,因為這會給他們帶來愉悅的感覺。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他們就會養成一種無法停止的習慣,美好的感覺也會更加輕易地消散。當這些感覺停止時,自我毀滅行為就會增強,因為他們無法為自己提供使精神或身體痛苦消失的感覺。 [9]
扭轉一個人的自我毀滅行為可能很困難,並且康復過程中也許會有若干個重要階段。 例如普羅查斯卡和迪克曼特 (1982) 建立的康復療程包括如下階段:預沉思、沉思、準備、行動、維持和終止。 [15]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