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催化是指一個化學反應所生成之產物為該反應之催化劑

若一組化學反應中一部分反應的產物足以催化其他反應,使得整組化學反應可自我供應能量和『食物分子』,則此組反應可稱作集體自催化(collectively autocatalytic)(參見autocatalytic set英語autocatalytic set

自催化反應速率方程

Thumb
自催化反應中產物濃度的雙彎曲函數變化

二級自催化反應速率方程

A和B的濃度隨時間依據下式變化

典型的自催化反應等式圖形是雙彎曲函數英語Sigmoid Function:反應起初進行地很慢,因為幾乎沒有催化劑存在。反應速率隨着反應進行使催化劑量增加而加快,之後隨着濃度減少而減慢。若實驗的反應物或產物濃度遵守雙彎曲曲線,則此反應可能是自催化。

例如: 5 C2O42-(aq) + 2 MnO4(aq)+16 H+(aq) →10 CO2(g) + 2 Mn2+(aq)+ 8 H2O(l)

其反應式右側的生成物Mn2+為該反應的催化劑,反應會隨着Mn2+濃度的增加,逐漸加快。

自然發生假說

1995年史都華考夫曼英語Stuart Kauffman提出生命最初起源形式是自催化化學網狀系統。[1]

英國動物行為學理察·道金斯在他2004年著作《祖先的故事》寫道自催化是無生源論的可能解釋。書中引用朱利葉斯·里貝克與同事在加州斯克里普斯研究所完成的實驗。該實驗中他們以自催化氨基腺苷三酸酯(autocatalyst amino adenosine triacid ester (AATE))合成氨基腺苷英語amino adenosine(amino adenosine)與五氟苯酯(pentafluorophenyl ester),其中一個來自實驗的系統包含了多種能自行催化自身合成的AATE。此實驗證明了自催化可能可以造成族群內以遺傳進行競爭,可解釋為早期形式的天擇

自催化反應實例

參與生命過程

二位研究者,Robert Ulanowicz [3]與 Stuart Kauffman [4]提出自催化反應在生命演化中扮演重要角色,且繼續構成生命結構的基本元素。

參見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