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无家可归者在经济大萧条期间修建的棚户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胡佛村(英語:Hooverville)是大蕭條期間美國無家可歸者修建的棚戶區。胡佛村的名字來源於大蕭條初期時任美國總統的赫伯特·胡佛,而大蕭條也被廣泛地歸咎於他。該詞由民主黨全國委員會的宣傳主管查爾斯·米高遜提出。[1]在1930年代,數以百計的胡佛村遍佈全國,有成千上萬的人居住在這些貧民窟中。[2]
無家可歸這一社會問題在美國早在1929年大蕭條前就已是個普遍存在的現象。在當時,大多數的大城市都有專門用於接納流浪漢的公寓。但住房問題由於大蕭條期間經濟急轉直下而顯著惡化,流浪者們只得另建新屋。這些棚屋往往被他們建在免費食物發放點附近。雖然這些房屋常會侵犯一些人的私有土地,但其擁有者一般會無視並容忍這些棚屋的存在。
對於這些流浪者來說,資源與技術往往是稀缺的——只有少數熟悉建築的人能用石頭建造住所,而大多數人只能四處尋找木材、紙板、廢金屬等材料蓋建簡易的房屋。這些屋子通常只有小型火爐、床上用品和一些簡單的烹飪工具作為家具。[3][4]胡佛村裏的失業居民大多都向公共慈善機構尋求救助或乞討食物以維持生計。
民主黨以胡佛命名了很多當時與貧困有關的東西,[5]比如"胡佛毯"(保暖用的舊報紙)、"胡佛旗"(把空口袋內外翻轉)、"胡佛革"(鞋底爛穿時用於修復的紙板)、"胡佛馬車"則是由馬拉動的汽車(意指當時很多人已經失去了支付燃料費用的能力)。
在1940年經濟復甦後失業率下降,政府便得以拆除了所有的胡佛村。[6]
在1930年代全美數百個胡佛村中,比較著名的胡佛村如下: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