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望德堂坊(葡萄牙語:Bairro de São Lázaro),俗稱瘋堂區,過去稱進教圍,位於澳門半島中部、望德堂區西南,為大炮台山鏡湖馬路、水坑尾、荷蘭園大馬路與西墳馬路所包圍。往昔這裏是華人天主教徒聚居的地方,也是中國內地教徒為避清政府追捕的避難所之一。坊內以前有一痲瘋病院,故有瘋堂區之稱,後來漸多華人在此坊加入教會,故又有進教圍稱號,一時宗教色彩濃烈,至近代此況才消逝。1984年整個坊區被列入政府重點保護文化財產之一,歷來坊內也被翻修兩次(於1987年、2002年)。1990年代末至21世紀初,坊內也開始興起藝術文化事業,更有協會關注坊內的創意工業。
澳門首位華人主教林家駿,其母系祖先亦世居於此坊。
昔日澳門有很多的痲瘋病人,首任天主教澳門教區主教賈耐勞在1568年(當時還未為主教)來澳後就在這裏建立了辣撒祿痲瘋病院,並附設一所小教堂,名為「聖辣撒祿堂(Igreja de São Lázaro)」[註1],供奉聖母望德,是為望德聖母堂的前身。由於教堂是專為痲瘋病人而設,故人稱「瘋堂」或「發瘋寺」。1576年羅馬教廷宣佈在澳門設教區後,聖辣撒祿堂成為了澳門當時的主教座堂(後來主堂才改為聖母聖誕堂),至1886年重建成現在的望德聖母堂[註2]。
儘管如此,望德堂坊的起源最早祇可追溯到18世紀,當時已有非常多的外國人到澳門定居,當中為數不少是傳教士。按《澳門記略校注》記載,當時的傳教士除了在澳門舊城的八間教堂工作外[註3],還建有專為華人而設的教堂,稱「唐人廟」,位置就在今望德堂附近。而時值滿清政府禁制天主教,故在中國內地的華人教徒都退到澳門避居,並在此教堂活動,藉行醫傳教。不過,後來任香山縣令張汝霖卻上奏清政府要求查封該教堂,並通緝堂內的華人教徒領袖。結果使領袖們被迫潛逃,而該「唐人廟」亦被拆毀。但即使這樣,此也已定了望德堂坊的雛形。
至19世紀太平天國之亂時,又再有一批內地華人教徒逃到澳門,為防清兵捉拿,都衣穿西洋服飾和改用受洗聖名(清朝官員稱之為「穿蕃衣、改蕃名」);加上當時清朝的國力薄弱,以致不能在澳門實施對華人的禁教令,故在澳門的教徒才可以公然的參與教會活動。而1847年起時任澳門主教馬他亦委派司鐸專責處理華人的傳教工作,漸漸地華人教徒就在這一帶定居,搭木屋成坊;同時也開始有澳門華人在這裏加入教會(此動作俗叫「進教」),故此地被稱為「進教圍」,而聖辣撒祿堂也一度被稱「進教堂」。後幾十年間整個區內的建設多由教徒完成,如有「自梳女之家」之稱的婆仔屋、供教友聚腳的堂聯中心、提供善終的清安醫所等。及後區內人口漸增,在此受洗的教徒約有2000人,宗教組織諸如若瑟會及聖母聖月會等都在進教圍內開展,坊內甚至把一些慶典如望德聖母瞻禮(五月最後主日)等視為坊內專有的「大節慶」,尤於每年聖母月(5月),熱鬧場面不乏。
19世紀後期此區暴發嚴重的鼠疫,澳葡政府為了清理該區,清拆區內的木屋並重建成兩層的平房住宅(但仍為教友主要斥資),並分築街道,劃為聖美基街、馬忌士街、聖祿杞街、瘋堂新街等,重建而成的住宅仍為教徒居住。1882年痲風院遷往小橫琴島,1886年將聖辣撒祿堂改建成今之望德聖母堂,原址也被拆卸重建。1895年清安醫所也改組成醫舍及設廉價門診部,1933年圍內又設有望德學校(今聖若瑟教區中學第一校)。1947年痲風院遷往路環聖母村。
直至1940年代,進教圍的傳教事業開始衰落,坊內的教友家庭也漸遷離,而由非教徒取而代之。香港日佔時期,一度造成澳門各界恐慌,部份教徒也離開澳門。一二·三事件後又因親中勢力膨脹以致圍內僅餘的教友多紛紛外移。1970年代坊內的兩層平房部份被發展商收購,改建為現在的住宅大廈,自此「進教圍」稱號成為歷史。
1970年代隨澳門的都市發展,望德堂坊內逐漸建有五六層高的住宅大廈,自此往日的宗教色彩也漸退卻。後十年間不斷有中國大陸的移民湧入澳門,以至坊內人口更為密集。1984年澳葡政府在設立專注保護文化財產的委員會時,將坊區列入重點保護文化財產名單內,並禁止拆毀坊內僅餘的古建築[參1],三年後更斥資60萬澳門元將其翻新[參2];1992年再列入澳門文物名錄中的「已評定之建築群名單」類別[參3];2002年時又再重整區內街道[參4][參5][參6]。
自19世紀末坊區重建至1930年這段時間,坊內建有多棟兩層高的平房,並形成巧妙的長方形街道區;部份在1970年代後拆建,但僅餘的至今仍留存,主要集中在瘋堂中斜巷以北。經歷兩次翻修後,這些舊平房的外牆都被髹成紅色與黃色[參2],裝裱成1920年代特色市區房屋,並在路上鋪上葡式碎石路[參4],改裝歐陸式街燈[參5],發展成特色旅遊景點。以往曾有多個政府部門曾以這些平房作為辦事處,如反貪公署、環境委員會等[參7],現時則有澳門社會保障基金和澳門社會工作局在該區設總部。
望德堂坊的建築特色也間接帶動了文化產業的發展,近年更有望德堂區創意產業促進會的成立,以仁慈堂婆仔屋(藝竹苑)為基地,並得到澳門特區政府大力支持。2007年2月開始更每月舉行「瘋堂天地」街頭藝術活動,其反應不錯,後來便擴展成「黃昏小敘」表演,每月舉行一次縮短為每星期一次。【 Sun Never Left - 黃昏小敍 】 逢星期六 & 日 | 下午3時至6時 Every Saturday & Sunday 3pm~6pm 望德堂區 瘋堂斜巷8號前地[參8]。2008年9月隨着瘋堂十號創意園的啟用,甚至出現創意園「瘋堂三俠」,更帶動了坊內創意工業的拓展[參7][參9]。
街道名稱(中文) | 街道名稱(葡文) | 長度 [註4] |
平均寬度 [註4] |
註釋 |
---|---|---|---|---|
瘋堂斜巷 | Calçada da Igreja de S. Lázaro | 220米 | 10米 | |
美珊枝街 | Rua de Sanches de Miranda | 125米 | 8米 | |
瘋堂中斜巷 | Calçada Central de S. Lázaro | 143米 | 9米 | |
瘋堂圍 | Pátio de S. Lázaro | 60米 | 5米 | |
瘋堂里 | Beco de S. Lázaro | 24米 | 3米 | |
聖美基街 | Rua de S. Miguel | 160米 | 8米 | |
馬忌士街 | Rua de Eduardo Marques | 102米 | 8米 | 舊名病人院街(Rua do Asilo)[參10] |
聖祿杞街 | Rua de S. Roque | 150米 | 6米 | |
瘋堂新街 | Rua Nova de S. Lázaro | 145米 | 7米 | |
聖母堂前地 | Adro de S. Lázaro | 佔地685平方米 | ||
和隆街 | Rua do Volong | 285米 | 7米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