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美國公共衛生局(英語:United States Public Health Service)[1]於1798年建立,當美國衛生、教育及福利部在1979年分拆為衛生公共服務部、教育部兩部門後,該機構成為美國衛服部的主要機構。它的主管醫務總監(Surgeon General)辦公室建立於1871年。公衛局由衛生及公共服務部所有機構和公共衛生服務軍官團構成。衛生助理部長負責管理公衛局和公共衛生服務軍官團。
美國聯邦政府政府機構 | |
---|---|
美國公共衛生局 | |
機構概要 | |
成立時間 | 1798年(在1871、1889、1902和1912年重組架構) |
前身機構 | 美國海事醫務署[*] |
機構類型 | 美國聯邦政府機構[*] |
機構駐地 | 華盛頓特區 |
機構首長 | 衛生助理部長: |
上級機構 | 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 |
下設機構 | 美國公共衛生服務軍官團 |
網站 | www.USPHS.gov |
影像資料 | |
美國公共衛生局旗幟 |
美國公共衛生服務軍官團任命超過6,000名公共衛生專業人士以宣傳公共衛生疾病預防計劃和提升公共衛生科學。公共衛生服務軍官經常在前線對抗惡劣衛生環境和打擊疾病。
作為美國七支制服部隊之一,公共衛生服務軍官在美國聯邦政府的公共衛生部門和項目中擔任領導和服務的角色。公共衛生服務軍官團包含不同專業的人員,包括環境及職業健康、藥物、護理學、牙科、藥劑、心理學、社會工作、醫務管理、衛生記錄管理、營養學、工程、科學、獸醫、資訊科技和其他衛生相關專業。
公共衛生服務軍官穿着具有特別公共衛生服務徽章,近似美國海軍和美國海岸防衛隊的制服。公共衛生服務軍官團使用與美國海軍、美國海岸警衛隊和美國海洋大氣管理局軍官團一樣的軍官階級,由少尉(Ensign,美軍薪酬階級O-1)到四星上將(Admiral,美軍薪酬階級O-10)。
公共衛生服務軍官團的使命是保護、推廣和促進美國的健康和安全。為達到這使命,公共衛生服務軍官團快速並有效地回應公共衛生需要,並促進公共衛生科學。
公共衛生局的由來能追溯到1798年第五屆美國國會的《緩解患病和受傷海員法案》。這法案創立了海事醫院以應對患病水手。海事醫院最初沿着美國東岸所設立,位於主要港口城市,以波士頓為起初,其後再在巴爾的摩設立。[2]
在法案通過時,美國東岸是唯一有港口的海岸。隨着美國邊界擴張,其他海岸亦設立了港口,海事醫院亦跟隨擴張。在1830至1840年代,海事醫院亦建立在內陸水道,包括五大湖和墨西哥灣。在取得俄勒岡地區(1846年)和加利福尼亞(1848年)後,這些醫院亦在1850年代設立於美國西岸。[2]
在1870年的重組,鬆散的海事醫院網絡轉化成由中央控制的美國海事醫務署(海醫署),並在華盛頓特區設置總部。醫務總監(Surgeon General)一職創立以監管這服務,1871年,約翰·梅納德·伍德沃思(1837-1879年)為第一代總監。他很快的把這系統改革,並為他的醫療團隊採取軍事化管理,要求他的下屬穿上制服和對求職者實施考核。伍德沃思創造了一支快速且專業的醫療團隊,隨需要而指派到不同海事醫院。軍官團在1889年由格羅弗·克利夫蘭總統立法建立。雖然最初只開放給醫生申請,經過19世紀,軍官團已開放給獸醫、牙醫、醫生助理、工程師、藥劑師、護士、環境健康專家、科學家, 以及其他專業人士。這機構就是現在的公共衛生服務軍官團。
海事醫院服務的活動也開始擴張,在19世紀末超越為水手提供護理服務,開始控制傳染病。在十四世紀中開始,如果船上有船員染病,船隻進入港口時就要進行隔離。這是美國港口的正常程序,但這本是各州的職責,而非聯邦政府負責。1878年的「國家隔離檢疫法案」把隔離檢疫的權利賦予海醫署和國家健康委員會。[4] 委員會並未在1883年再獲美國國會授權,其權力由海醫署所接收。[4]在下半世紀,海醫署務逐步接管各州的檢疫隔離職責。
隨着入境人數在19世紀後期急速上升,聯邦政府在1891年取代各州政府處理出入境程序。海事醫院服務被指派處理新入境人士的醫學檢查,在不同地點,例如紐約港的埃利斯島,公共衛生服務軍官團擔當起預防疾病傳入美國的重要職責。
由於這服務的職能逐步擴張,這服務在1902年改名為「公共衛生及海事醫院服務」。隨着該機構服務對象逐漸從水手轉為平民百姓,加上舊有的海事醫院逐步關閉,在1912年更名為公衛局(PHS)。在20世紀,在公共衛生服務軍官團帶領下,公衛局繼續擴張公共衛生活動。公共衛生服務軍官通過控制了天花和黃熱病等傳染性疾病的傳播、進行重要的生物醫學研究、管制食物和藥物的供應、為貧窮人士提供護理、在災難後提供醫療援助和其他途徑以服務國家。
時至今日,公共衛生服務軍官團的使命為「保護,推廣和推進國家的健康和安全」。
1932年,公衛局的性病部門和阿拉巴馬州塔斯基吉的塔斯基吉大學開始一項研究以記錄梅毒的自然歷史,希望能觀測在黑人身上的梅毒自然發病過程。這被稱為「未經治療的梅毒對黑人影響的塔斯基吉研究」。
這研究一開始時包含600名黑人男性——399名梅毒末期患者與201名非感染者。這研究並未得到病人的同意。研究員告知實驗對象他們將得到針對「壞血」(bad blood)的治療。「壞血」是一個本地用語,用於描述數種疾病,包括梅毒、貧血和疲勞。實際上,他們並未得到治療他們所患疾病所需的治療。實驗對象得到免費的醫學檢查、免費食物和下葬保證以換取他們的長期參與。雖然研究最初預計需持續六個月,但最終研究實行了四十年。1942年,發現了能用於治療梅毒的抗生素藥物──青黴素(盤尼西林)然而,研究持續進行着,實驗對象亦未得到治療。因此,這研究被稱為「在美國史上受爭議最『不着名』的生物醫學研究」。[5]
一名曾參與1932-1972年塔斯基吉研究的公衛醫生,約翰·查爾斯·卡特勒,是美國政府在中美洲危地馬拉共和國執行的危地馬拉梅毒試驗的負責人。在1946至1948年間,危地馬拉的犯人、士兵、孤兒和其他實驗對象被刻意感染梅毒和其他性傳播疾病, 以從科學角度研究性病。這是一個由位於馬里蘭州貝塞斯達的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資助的項目。
公共衛生服務軍官團的緊急回應部隊由醫務總監(Surgeon General)辦公室所管理。他們被訓練和裝備以應對公共衛生危機和國家緊急狀況,例如自然災難、疾病暴發或恐怖襲擊。這些多重專業部隊有能力應付國內和國際人道任務。過去公共衛生服務軍官團曾經應付不少緊急狀況,包括:[7]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