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羅伯特·亞歷山大·舒曼(德語: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1810年6月8日—1856年7月29日),德國作曲家音樂評論家浪漫主義音樂成熟時期代表人物之一。舒曼生性熱情、感情豐沛,富有民主主義思想。夫人克拉拉是著名鋼琴家[1]。作曲家布拉姆斯曾受其提攜。

快速預覽 舒曼 Robert Schumann, 出生 ...
舒曼
Robert Schumann
1850年舒曼的銀版攝影
出生(1810-06-08)1810年6月8日
薩克森王國茲維考
逝世1856年7月29日(1856歲—07—29)(46歲)
 普魯士王國萊茵省波恩
國籍 德意志邦聯
知名作品四部交響曲(包括第一「春天」英語Symphony No. 1 (Schumann)第三「萊茵」),鋼琴協奏曲英語Piano Concerto (Schumann)大提琴協奏曲英語Cello Concerto (Schumann),戲劇配樂《曼弗雷德》,鋼琴《童年情景》《狂歡節英語Carnaval (Schumann)》《克萊斯勒偶記英語Kreisleriana》,聯篇歌曲《桃金娘》《詩人之戀英語Dichterliebe》《婦女的愛情與生活英語Frauen-Liebe und Leben
所屬時期/樂派浪漫主義
擅長類型藝術歌曲,鋼琴獨奏曲,管弦樂,室樂,合唱
簽名
關閉

生平

1810年舒曼出生在德國薩克森的小鎮茲維考,他的父親開着一家書店兼營出版。童年的舒曼最大興趣是文學而不是音樂,並且熱衷於寫作小說散文。偶爾也從事一些音樂活動,12歲的時候舒曼組織了一個小型的管弦樂隊。之後出於對文學的熱情,又組織了一個文學社,並開始寫作關於藝術詩歌的論文。

青年時期的舒曼被青春期的苦惱折磨着,他的父親積極的引導他向音樂方面發展,然而舒曼的母親希望兒子能學習法律,以便將來能找到一份體面的工作。1828年舒曼中學畢業,這時他的父親也去世了,他如母親的願望,去了萊比錫學習法律,第二年又到海德堡繼續學習。

1830年舒曼在海德堡附近的法蘭克福聽了一場帕格尼尼的演奏會,從此立志要成為一名鋼琴家。這一年聖誕節舒曼回到萊比錫全心投入成為鋼琴家的練習中,這時他已經20歲了。因為起步晚,舒曼強迫自己高強度長時間的練習,據說他還發明了一種機械來鍛煉手指的肌肉。這種錯誤的練習法使他右手的無名指完全麻痹,成為音樂家的唯一希望只有往作曲家的道路上走了。然而舒曼並沒有放棄鋼琴,鋼琴的創作始終是其作品中重要的一部分。

1833年,他23歲時創作了自己的第一部傑作,同一主題和12個變奏的《交響練習曲英語Symphonic Studies (Schumann)》(作品13),之後是1834年至1835年間創作的《狂歡節英語Carnaval (Schumann)》(作品9),是一部由21個樂章組成的鋼琴傑作,也是舒曼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1834年舒曼創辦了《新音樂雜誌》,並用弗羅列斯坦(Florestan)和尤斯比烏斯(Eusebius)作為自己的筆名,經由此兩人不同且性質互補的觀點,體現了舒曼本人的思辨統一。

1836年,舒曼26歲時,仍然沒有停止學習鋼琴,這時在維克教授處學習的舒曼結識了教授的女兒克拉拉,但彼此的愛慕遭到維克教授一家人的反對。經過他不懈努力,1840年終於在萊比錫郊區的小鎮舍訥費爾德德語Gedächtniskirche Schönefeld(Schönefeld)與克拉拉結婚。兩人育有八名子女,但多數夭折。

1843年在萊比錫音樂學院任教,1844年赴特雷斯登任合唱團領隊。1850年舒曼搬到杜斯多夫,擔任樂隊指揮。

1854年曾一度投萊茵河自殺,幸被船夫救起。之後他被送入波恩一家精神病院,期間克拉拉一直照顧他。1856年舒曼因晚期梅毒感染死於波恩。舒曼和克拉拉的墓地均在波恩。

Remove ads

作品節錄

鋼琴獨奏作品

《阿貝格變奏曲》,《蝴蝶》,《間奏曲集》,《大衛同盟舞曲》,《B小調快板》,《托卡塔》,《狂歡節》,《交響練習曲》,《第一奏鳴曲》,《第二奏鳴曲》,《第三奏鳴曲》,《幻想曲》,《童年即景》等[a]

室樂

弦樂四重奏(作品41),D小調鋼琴三重奏(作品63),F大調鋼琴三重奏(作品80),降E大調鋼琴四重奏(作品47),降E大調鋼琴五重奏(作品44)等

交響曲
更多資訊 作品, 調性 ...
作品 調性 作品號 創作時間 譜例
"茨維考" G小調 WoO 29 1832年-1833年
(未完成)
第1號交響曲《春》 B大調 Op. 38 1841年 Thumb
第2號交響曲 C大調 Op. 61 1846年 Thumb
第3號交響曲《萊茵》 E大調 Op. 97 1850年 Thumb
第4號交響曲 D小調 Op. 120 1841年
1851年修訂
Thumb
關閉
協奏曲

A小調鋼琴協奏曲(作品54),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Woo 23),A小調大提琴協奏曲(作品129)等

藝術歌曲

《桃金娘》、《女人的愛與生命》以及其他樂隊和合唱作品(如《曼弗雷德序曲》,《茨岡》)

歌劇

《格諾費娃》

他另有為數眾多的樂評創作,主要刊載於由他創辦並一人分飾三個不同立場的評論人員的《新音樂報》。

Remove ads

衍生作品

  • 1944年,德國拍攝過一部舒曼傳記片。
  • 1947年,美國荷里活拍攝影片《Song of Love》,描寫舒曼與克拉拉的愛情故事,嘉芙蓮·赫本扮演克拉拉·舒曼。舒曼《童年即景》組曲中的《夢幻曲》被用作影片的主題歌。
  • 2008年,電影《琴戀克拉拉英語Geliebte Clara》描寫舒曼、克拉拉以及布拉姆斯的三角戀情。

樂器

羅伯特·舒曼最為人熟知的樂器之一是康拉德·格拉夫(Conrad Graf)的平台鋼琴——這是格拉夫在1839年羅伯特和克拉拉結婚時所送的賀禮。[2] 這架鋼琴曾放於舒曼在杜斯多夫的工作室中,後來克拉拉·舒曼將其送給了約翰內斯·布拉姆斯。在輾轉了幾個地方後,這架鋼琴被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接收,現陳列於維也納的藝術史博物館中。[3]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