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繡金匾》是一首創作於抗日戰爭時期的革命歌曲,改編自甘肅慶陽民歌《繡荷包》,汪庭有編曲、填詞,通過著名歌唱家郭蘭英的演唱而在中國大陸家喻戶曉。
歌曲作者汪庭有1916年出生於陝西商南,家境貧寒,年少時四處流浪,做過乞丐、流浪漢,給地主做過長工和短工,1936年被國軍拉去做壯丁,三天後伺機逃脫,來到陝甘寧邊區新正縣馬欄區三鄉(今咸陽市旬邑縣馬欄鎮)定居,得到邊區政府的安置,得到了土地,成為了一名木匠[1]。他自幼喜愛民歌和秧歌,雖然不識字,但有一定音樂天賦。為了表達邊區人民對中國共產黨、八路軍和毛澤東主席的熱愛和感激之情,他克服了不識字的困難,在民歌《繡荷包》的基礎上創作了一首新歌。由於荷包多是青年男女的定情信物,用來獻給黨、政府和人民軍隊不太合適,便將歌名定為《十繡金匾》[2]。
最初版《十繡金匾》共分十段,分別為正月新年至寒冬時節,包括歌頌毛主席、邊區政府和八路軍組織人民群眾積極生產,敵後抗戰,發展當地衛生和教育事業,優待難民等內容,展現了邊區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翻身過上好日子的欣欣向榮景象。歌曲調式簡單,歌詞通俗易懂,很快在陝甘寧邊區傳唱開來。在習仲勛(時任中共綏德地委書記兼綏米警備區和獨立第一旅政委)的引薦下,1944年,汪庭有出席了在延安召開的陝甘寧邊區文教英雄大會,在會上以「珍珠倒捲簾調」演唱了自己的歌,得到與會者一致讚揚,並獲得「甲等藝術英雄」榮譽稱號,著名詩人艾青為此在《解放日報》上發表了題為《汪庭有和他的歌》的文章[3]。抗戰勝利後,在專業文藝工作者的指點下,「十繡」被精簡成了「三繡」,分別是「一繡毛主席」、「二繡總司令」和「三繡解放軍」[4]。
1976年,周恩來(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總理、全國政協主席)、朱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十大元帥之首)、毛澤東(中共中央主席、中共中央軍委主席、全國政協名譽主席)三位領導人相繼去世。在1976年10月解放軍駐京部隊文工團慶祝粉碎「四人幫」文藝演出和1977年1月紀念周恩來逝世一周年文藝演出上,郭蘭英演唱了改編後的《繡金匾》,第四段的歌詞改為「三繡周總理」,表達對三位領導人的哀悼和懷念[5][6]。1980年,中共十一屆五中全會決定為劉少奇(生前曾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家主席)平反、恢復名譽。郭蘭英為此在「三繡周總理」之後加入了「四繡劉少奇」一段,表達對劉少奇的哀悼和懷念[7]。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