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自2023年9月19日至20日阿塞拜疆當局對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爭議地區發動軍事行動以來,居住在當地的約10.5萬名亞美尼亞人流離失所,被迫出逃[1][2],國際專家認為有關行為涉及戰爭罪或危害人類罪[5]。雖然阿塞拜疆當局強調納卡地區的亞美尼亞居民十分安全,計劃讓他們重新融入社會[6],但阿塞拜疆當局一直實行獨裁統治、持續鎮壓亞美尼亞人[6],因此相關說法遭到外界懷疑[7][8]。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是南高加索地區的一片爭議領土,在國際社會上被認為是阿塞拜疆的領土,但大部分地區實質上由亞美尼亞人自行宣佈建立的阿爾察赫共和國統治。因此,當地經常爆發因種族衝突及領土糾紛挑起的軍事衝突[9]。
早在蘇聯統治時期,生活在納戈爾諾-卡拉巴赫自治州的亞美尼亞人就遭到嚴重的歧視,阿塞拜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當局在納卡地區內壓迫亞美尼亞人的文化及身份認同,積極鼓勵亞美尼亞人撤離當地,改由阿塞拜疆人進駐。儘管如此,亞美尼亞人還是佔據了當地人口的大多數。至1988年,也就是開放政策時期,納卡地區曾進行過一次公投,已決定是否由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接管納卡地區,結果導致阿塞拜疆各地的亞美尼亞人遭到當局屠殺,其後再演變成為亞美尼亞人與阿塞拜疆人互相進行暴力行動,從而引爆第一次納戈爾諾-卡拉巴赫戰爭[10][11]。戰爭期間,大約50萬阿塞拜疆人和18.6萬亞美尼亞人從納卡及亞美尼亞控制的周邊地區逃難,阿塞拜疆本土則有30萬到50萬亞美尼亞人逃難[12]。2020年,第二次納戈爾諾-卡拉巴赫戰爭爆發,造成上千人傷亡,阿塞拜疆取得顯著勝利。戰後阿塞拜疆收復了納卡附近的所有領土,以及三分之一的納卡領土。自那次戰爭以來,納卡地區多次出現違反停火協議的行動,再加上兩國邊境危機一直持續,多年來一直出現零星傷亡[13]。
2022年12月,阿塞拜疆當局封鎖了連接納卡和亞美尼亞地區原本由俄羅斯維和部隊管控的拉欽走廊,造成納卡地區物資供應短缺。2023年2月,國際法院下令阿塞拜疆確保納卡地區的通行自由,並裁定封鎖行動對納卡地區亞美尼亞人的「生命健康」構成「真正且迫在眉睫的風險」[14][15][16]。至2023年9月初,封鎖行動造成納卡地區人員物資幾乎耗盡,藥品及汽油嚴重短缺,而當地人的主食麵包也只能是每戶每天一條[17]。除此之外,阿塞拜疆當局還破壞了當地的關鍵民用基礎設施,包括加油站、電力設施及互聯網[18][19][20]。2023年6月邊境交火事件爆發後,當局在走廊設立邊境檢查站,禁止一切車輛通行,以加強對當地的封鎖[21]。國際刑事法院首屆檢察官路易斯·莫雷諾·奧坎波等國際觀察人士擔心阿塞拜疆的封鎖行動會引發種族滅絕。奧坎波特別指出,阿塞拜疆當局採取阻截食品藥品等重要物資等行為,似乎是有計劃地影響納卡地區亞美尼亞居民的生活條件,從而在實際層面進行毀滅打擊[22]。2023年8月,封鎖的直接影響開始出現,一位納卡地區的居民被餓死[23]。亞美尼亞總統瓦哈根·哈恰圖良批評阿塞拜疆當局讓納卡的亞美尼亞人陷入飢餓,以此進行種族滅絕。無獨有偶,美國政治學家羅納德·格里戈爾·蘇尼也表示:「巴庫決心讓亞美尼亞人無法生活,讓他們挨餓,迫使他們離開」[24]。
2023年9月19日,阿塞拜疆對納卡地區發動新一輪攻勢,計劃消滅阿爾察赫共和國的武裝部隊[25]。衝突持續了24小時,雙方有數百人死亡,另外有五名俄羅斯維和人員陣亡。隨後阿爾察赫政府接受阿塞拜疆方面提出的投降事件,雙方啟動談判,隨後阿塞拜疆重新開放通往亞美尼亞的道路。這一舉動為亞美尼亞人提供了撤離該地區的途徑,自9月24日起,大量亞美尼亞人開始撤離[來源請求]。
阿塞拜疆入侵納卡前,外界擔憂一直以來秉持反亞美尼亞情緒的阿塞拜疆當局可能對當地的亞美尼亞人實施種族滅絕。阿塞拜疆總統代表埃爾欽·阿米爾貝約夫發出嚴厲警告,稱納卡地區如果不投降,「種族滅絕就有可能發生」[26][27]。針對種族滅絕的擔憂,人道主義援助救濟信託基金(Humanitarian Aid Relief Trust)創辦人卡羅琳·考克斯女男爵敦促英國政府採取措施,避免悲劇發生[28]。
納卡地區防衛力量倒台後,萊姆金預防種族滅絕研究所發出警告,提請各方注意亞美尼亞人面臨嚴重的種族滅絕風險,強調阿塞拜疆軍隊內的反亞美尼亞情緒異常高漲。此外,當地平民還受到了威脅及辱罵性信息,而留在納卡當地的亞美尼亞人遭到屠殺的報道也在阿塞拜疆人的社交媒體頻道中瘋傳[29]。種族滅絕觀察也發出警告,將事件列為旗下「種族滅絕十個階段」框架的第九階段,即「消滅」(Extermination)[30]。
雖然阿塞拜疆當局強調納卡地區的亞美尼亞居民十分安全,計劃讓他們重新融入社會[6],因此相關說法遭到外界懷疑[7][8]。
9月24日,儘管阿爾察赫封鎖仍在持續,阿塞拜疆當局還是批准亞美尼亞平民利用拉欽走廊單程前往亞美尼亞[31]。隨着當地居民對種族滅絕、種族情緒及迫害的擔憂不斷攀升,第一批難民順利通過科爾尼佐爾檢查哨抵達亞美尼亞[32][33]。亞美尼亞當局報告當天有1050名難民安全抵達[34]。隨着第一批亞美尼亞人安全離開的消息不斷傳播,大批亞美尼亞人也走上了逃亡之路[35][36]。
9月25日,亞美尼亞當局表示6500名納卡居民成功到埠[37]。經過封鎖行動造成燃料供應稀缺的幾個月,一艘滿載燃油的貨輪為逃亡民眾提供加油,方便他們踏上前往亞美尼亞的旅途。當天斯捷潘納克特的加油站無償為逃難的亞美尼亞人提供燃油[38]。就在科爾尼佐爾的一家加油站排起等候加油的車龍時,油站地下的一個50噸的油罐發生爆炸,造成至少170人死亡、數百人受傷[39],受害者多位等候加油前往亞美尼亞的民眾[40]。傷者出現不同程度的燒傷,在阿爾察赫共和醫療中心、亞美尼亞阿雷維克社區機構的醫療設施、霍賈雷的醫療站,以及俄羅斯維和人員的醫療中心接受救治[41]。阿塞拜疆總統府表示已派出一架載有醫療物資的救護車[42][43]。有142名傷者後來被送到亞美尼亞[44]。
9月26日,亞美尼亞當局表示至少2.8萬人逃離了納卡地區,約等於當地四分之一人口[45]。
9月27日,亞美尼亞當局表示至少5萬人逃離了納卡地區,約等於當地40%人口,其中1.7萬人為兒童[46]。當天,前阿爾察赫政府高級官員、商人魯本·瓦爾達尼揚在進入亞美尼亞的途中被阿塞拜疆軍隊逮捕[47]。另外瓦古哈斯村的村民表示阿塞拜疆軍人闖入村子,朝天空開槍,要求居民撤離[48][49]。
9月28日,逃亡人數超過6.5萬人,占納卡地區總人口超過一半[50]。從斯捷潘納克特前往亞美尼亞的疏散路線已經堵塞了好幾天,許多人被迫在車裏過夜[51]。對於許多難民來說,通常只需2個小時的車程要走驚人的30個小時[51]。
9月29日,逃難人數達到9.77萬,佔總人口80%[2]。有難民表示自己已經在車隊中待了好幾天,一天只能開幾百米[52]。亞美尼亞衛生部長阿納希特·阿瓦尼西安表示途中有部分難民因為營養不良、缺乏藥品和舟車勞頓而死亡[44]。
9月30日,人數達到了10.04萬人[1]。
10月2日,最後一輛搭載重病或行動不便難民的大巴進入亞美尼亞。亞美尼亞當局表示納卡地區12萬居民中,有100514人離開[4]。視察當地的聯合國代表團認為當天納卡地區只有50到1000名亞美尼亞人[53]。
截至10月3日中午,抵達難民總數達100617人[54]。
9月28日,46輛原本在亞美尼亞首都葉里溫運營的大巴前往納卡地區,從斯捷潘納克特接送1560人前往戈里斯,支援難民撤離行動[55]。亞美尼亞還向阿爾察赫地區派出23輛載有專家及紅十字會人員的救護車[56],有23名重症人士被救護車送往亞美尼亞[57]。戈里斯劇院臨時變為紅十字會安置難民的場所[58],後來瓦伊克也開設了庇護中心[59]。
政治分析人士及納卡居民都認為阿塞拜疆進攻納卡地區的主要目標,是進行種族清洗[60][61]。國際刑事法院首屆檢察官路易斯·莫雷諾·奧坎波將納卡地區的情況比作另一場正在醞釀中的亞美尼亞種族滅絕,認為阿塞拜疆的封鎖行動違反了《防止及懲治滅絕種族罪公約》第2條丙款的「故意使該團體處於某種生活狀況下,以毀滅其全部或局部之生命」,而後續的入侵行為違反了第2條甲款「殺害該團體之分子」和乙款「致使該團體之分子在身體上或精神上遭受嚴重傷害」。他警告,國際社會的惰性可能會助長阿塞拜疆的氣焰,讓他們相信實施種族滅絕不會造成重大後果。他還否認了阿塞拜疆總統阿利耶夫否認計劃實行種族清洗的說法,因為阿里耶夫經常說亞美尼亞是「西阿塞拜疆」,宣稱「今天的亞美尼亞是我們的領土」[15]。美國政府負責人道主義援助的最高級官員、曾為種族滅絕議題學者的薩曼莎·鮑爾拒絕使用「種族滅絕」一詞,但表示已經從逃離暴力和匱乏,害怕在阿塞拜疆政府統治下生活的人士那裏搜集證詞[62]。國際法專家、明尼蘇達大學訪問學者、國際種族滅絕學者協會主席梅蘭妮·奧布萊恩(Melanie O'Brien)認為阿塞拜疆當局致使大批人流離失所的行為涉及戰爭罪或危害人類罪[5]。相關說法建基於當局故意製造的壓迫性環境,先是封鎖當地,之後發動入侵,繼而導致阿爾察赫地區亞美尼亞人的獨特身份可能面臨種族滅絕破壞[5]。
亞美尼亞總理尼科爾·帕希尼揚[63]、塞浦路斯外交部[64]、以色列《國土報》[65] 等紛紛指控阿塞拜疆當局進行種族清洗。
阿塞拜疆當局否認戰爭罪指控,同時敦促亞美尼亞人留在當地[6][66],卻在一份地圖中將斯捷潘納克特的一條街道改用亞美尼亞大屠殺始作俑者恩維爾帕夏的名字命名[67][68]。聯合國難民署駐亞美尼亞代表團未收到出逃難民遭到虐待的事件或案例;在回答媒體提問的時候,代表團表示不能就相關行為是否構成種族清洗、當前局面是否屬於難民狀況進行評論[69]。美國國際開發署代表團表示已了解到「平民遭受暴力的令人不安的報告」,同時已從逃離暴力和匱乏,害怕在阿塞拜疆政府統治下生活的人士那裏搜集證詞[69][62]。美國國務院拒絕評論亞美尼亞人所說的種族清洗,但強調會認真對待有關指控[70]。歐洲理事會主席夏爾·米歇爾也拒絕將納卡地區的難民潮定性為種族清洗[71]。
針對納卡地區的人道主義危機,多國承諾會向亞美尼亞難民提供援助,其中包括伊朗[72]、英國和歐盟[73][74]。美國國際開發署署長薩曼莎·鮑爾與美國國務院歐洲與歐亞事務代理助理國務卿尤里·金前往亞美尼亞探望受災難民,承諾會提供1.15億美元的人道主義援助資金。鮑爾表示,據現場醫生觀察,許多難民都出現了嚴重的營養不良[75]。9月28日,美國國際開發署向當地派出災難援助響應小組,協調美國的人道主義援助工作[76]。塞浦路斯表示已經向難民提供人道主義援助,同時正考慮在必要情況下接收難民[64]。
2023年10月1日,聯合國向納卡地區派出代表團,以處理打你的人道主義需求。亞美尼亞請求國際法院重申其2023年2月的裁決,要求阿塞拜疆當局確保拉欽走廊的通行自由,避免採取任何直接或間接將剩餘亞美尼亞人趕出當地的行為[77]。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