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簡稱紅六軍,有三個不同部隊使用此番號[查證請求]。
此條目內容疑欠準確,有待查證。 |
鄂西紅六軍
1930年2月,鄂西紅軍中央獨立師改編為紅六軍,軍長孫德清(後曠繼勛代)、政治委員周逸群、副軍長段德昌、參謀長許光達。下轄第一縱隊:司令員段德昌(兼任)、政治委員王鶴;第二縱隊:司令員段玉林。5月,兩縱隊擴編為紅十六、十七師,第十六師師長王一鳴、政治委員王鶴;第十七師師長許光達、政治委員李劍如。7月4日,紅六軍與紅二軍在湖北公安縣會師,合編成紅二軍團[1]。紅二軍團內紅六軍的編制序列和領導人如下:
鄺繼勛任軍長,下轄第十六、十七師。第十六師(紅六軍第一縱隊改編),王一鳴任師長,王鶴任政治委員;師轄第四十六團,團長李騎;第四十七團,團長賈鳴鐘,政治委員邱鴻禧;第四十八團,團長桂倫,政治委員譚抗。第十七師(紅六軍第二縱隊改編),段德昌任師長,許光達任政治委員;師轄第四十九團,團長劉仁載,政治委員戴文斌;第五十團,團長張海清;第五十一團,團長陳華山,政治委員段德福[2]。
1931年6月,紅二軍團改編為紅三軍,紅六軍番號取消。
長陽紅六軍
另外,1929年7月湖北長陽農民武裝也自發組成紅六軍,軍長李勛、副軍長陳壽山、參謀長李子俊,全軍3000餘人。但到8月間即在資丘遭伏擊,軍長李勛等陣亡,紅六軍至此失敗,從成立到失敗不到1個月。
贛西南紅六軍
1930年1月,以以東固、延福的地方武裝:紅軍江西獨立第二、三、四、五團和湘贛邊的永新、蓮花、寧岡等縣的赤衛隊(贛西工農游擊第2大隊)合編為紅六軍。圍繞紅六軍的建軍,以中央巡視員彭清泉、贛西特委書記劉士奇為一方,江西省委巡視員張懷萬為另一方,雙方發生過激烈的爭執。但彭清泉、劉士奇在彭德懷的支持下,1930年1月18日完成了紅六軍的建軍工作。紅五軍派出副軍長黃公略任紅六軍軍長,派出43名骨幹擔任該軍各級領導職務,另派幹部訓練大隊及人槍各百餘充實該軍。軍政治委員劉士奇。下轄第1、2、3旅,不久改為縱隊。第一縱隊,縱隊長柯武東、政治委員李人林;第二縱隊,縱隊長羅炳輝、政治委員曾炳春;第三縱隊,縱隊長徐彥剛、政治委員劉作述。全軍共2000餘人。
1930年2月7日,紅四軍前委、紅五軍軍委、紅六軍軍委和贛西特委、贛南特委在吉安陂頭召開了聯席會議(史稱「二七會議」),決定成立以毛澤東為書記的紅四、五、六軍共同前委,紅六軍的上級也從贛西特委轉為共同前委。紅六軍主要的武裝基礎是東固紅軍領袖李文林領導的江西紅軍獨立第二、四團。二七會議後,原來在紅六軍任職的一批贛西南幹部回地方工作,而紅四軍抽調了一批幹部到紅六軍,該軍政委也由陳毅接任。軍政治部主任毛澤覃。因為紅四軍與江西紅軍獨立第二、四團的歷史淵源,加上由紅四軍和紅五軍派出的幹部佔據了紅六軍的重要崗位,紅六軍迅速成為朱毛紅軍的核心組成部分。1930年7月,紅六軍接中央令改稱紅三軍。
1933年6月劃歸紅一軍團建制,7月改為紅三軍。
參考文獻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