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維祇難,梵名Vighna,意譯為「障礙」[1](那體慧認為原語可能是Vijita-nanda,而非Vighna),生卒年不詳,天竺人。
維祇難全家累世信奉拜火教,不信佛法。當時有一個比丘,因為遠行關係,路過其家,想要借住一宿,因為信仰不同,於是維祇難一家讓比丘露宿外頭。比丘為了教化維祇難,所以施展密法,讓維祇難家中所供之火無因自熄。因此,維祇難全家才捨棄了原先的拜火信仰,皈依於佛教[2]。自此捨棄本來所學,改學佛教三藏義理,尤其擅於《四阿含經》[3]。
維祇難至中國時帶來了「曇鉢經」,即《法句經》的梵文本,並譯出漢文本,共兩卷。譯經過程,由於和竺律炎兩人對華語尚未熟悉,所以翻譯的重點在於不失經句義理,語言呈現質樸特色[5]。後學沙門法立、法巨才又重翻,共有五卷[6]。維祇難除了譯出《法句經》外,所譯經典尚有《阿差末經》四卷(今闕),竺律炎則譯出《摩登伽經》(三卷)、《梵志經》(一卷))、《佛醫經》(一卷)、《三摩竭經》(一卷)[7]。
當時由於佛教在中國仍處傳播階段,經典、戒律都有待進一步的弘揚。以戒法來說,中國戒律的起點,雖有曇柯迦羅三藏譯出了《僧祇戒本》,為佛教徒應持守的戒律做出了具體簡扼的原則,但仍不夠。在從僧傳紀錄中,我們可以見到維祇難等人,皆傳律義,對佛教戒律的傳播做出了貢獻。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