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瓦出生在台拉登的峽谷地區,父親是一位森林保育員,母親是一位熱愛自然的農民。她對自然的興趣源自於小時發現她熱愛的森林被全數砍伐並改建成果園的記憶。希瓦在奈尼特的聖瑪麗學校及耶穌與瑪麗女修道院接受了早期教育[1]。1976年,希瓦在加拿大的貴湖大學取得了物理學碩士學位,並在1978年以論文《量子理論的隱變量與非局域性》於西安大略大學取得哲學博士學位。[2]。此後,希瓦回到印度,在印度科學院與邦加羅爾的印度管理學院進行科學、技術與環境政策的跨學科研究,並於1982年在母親位於德拉敦的牛棚裏,創立科學、科技與環境政策學術研究基金會,其後改名為科學、科技與生態學術研究基金會(Research Foundation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cology/RFSTE),致力於研究永續農耕的技術。與此同時,她投注心力在草根運動,以防止大型水壩的建設計劃及皆伐。
希瓦是女性環境與發展組織(World Congress on Women and Environment)的共同主席,並以婦女的多樣性計劃(Diverse Women for Diversity)及發展對話(Development Dialogue)為人所知。婦女的多樣性計劃(Diverse Women for Diversity)創立於1998年,是納丹雅基金會計劃的國際版。她對世界銀行有着巨大的影響力,同時積極參與世界貿易組織(WTO)在印度有關於知識產權及農業的運動。她預見了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TRIPS協議)未來的潛在危險,因此於1999年西雅圖反對這項協定的抗議中擔任公開發言人。希瓦也帶領國際食物權組織(International Campaign on Food Rights),聚焦於普及民眾對於食物權的認知和食品安全上。可以說她生活重心都在保護生物和文化多樣性。在2001年時,她為了教育及推廣的目的,在德拉敦的地球大學(Bija Vidyapeeth)附近設立了學校以及生態農場,提供永續生活和農業的課程。
2007年,希瓦參與了視野交易所工程。
1993年,希瓦被授予了瑞典「典範生活獎」(亦稱為「另類諾貝爾獎」),因為她將女性與生態安置於現代發展對話的中心。其他獎項包括1993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頒發的全球500佳環境獎、聯合國因其為保護地球而做出的奉獻及其領導才能與其為人們做出的榜樣而授與的地球日國際獎、荷蘭的金方舟勳章、2009年的藍儂洋子和平獎(Lennon Ono Grant for Peace)、及2010年的雪梨和平獎。希瓦在2003年的《時代雜誌》亞洲週(Asia week)被評為最有影響力的五位溝通者之一。
1981, Social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Impact of Social Forestry in Kolar, Vandana Shiva, H.C. Sharatchandra, J. Banyopadhyay, Indian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Bangalore
1988, Staying Alive: Women, Ecology and Survival in India, Zed Press, New Delhi, ISBN 0-86232-823-3
1991, Ecology and the Politics of Survival: Conflicts Over Natural Resources in India, Sage Publications,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ISBN 0-8039-9672-1
1992, The Violence of the Green Revolution: Ecological degradation and political conflict in Punjab, Zed Press, New Delhi
1992, Biodiversity: Social and Ecological Perspectives (editor); Zed Press, United Kingd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