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第二次長沙戰役(又稱「第二次長沙會戰」),指1941年(民國30年)9月至10月,抗日戰爭期間,以中國第九戰區為主的部隊在湖南省長沙地區對日本軍隊進行的防禦戰役;本次會戰從1941年9月7日至10月9日結束,歷時一個月。
1941年1月16日,日本陸軍中央部制定了《對華長期作戰計劃》,企圖在年內在不減少現有兵力,對重慶國民政府採取高壓的軍事態勢,利用國際形勢變化儘早解決中國作戰。1941年4月,阿南惟幾制定了長沙作戰計劃,力圖在現有兵力的情況下,最大可能的摧毀重慶政府戰力。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後,日本陸軍中央部一方面抓緊作對蘇戰爭的準備,駐守在長沙地區的日方華中派遣軍一方面應付可能的北進入侵蘇聯作戰,一方面加強湖南地區的作戰準備。阿南惟幾於九月上旬制定了針對國民政府第九戰區薛岳部的作戰計劃,計劃調集第十一軍下轄的4個師團及一個戰車聯隊共計四十五個步兵大隊、二十六個炮兵大隊約12萬人的軍力進擊第九戰區。根據日本派遣軍的作戰計劃計劃,阿南惟幾制定了不以「佔領地方」及「奪取物資」目的,而是摧毀第九戰區薛岳部有生力量為目的的作戰計劃。其將主力並列於狹窄正面,縱深梯次配置,以第 3、第 4、第6師團主力及第 18混成旅團等部位於岳陽的桃林、西塘、新開塘地區,為第一梯隊,直取長沙;第40師團和第33師團的兩個聯隊位於臨湘地區,為第二梯隊,沿粵漢鐵路兩側及長(沙)岳(陽)古道正面進攻長沙。 另外以第6師團的兩個聯隊由忠防、西塘分兩路向大雲山實施包圍,掩護主力部隊集中和展開;以第14獨立混成旅團從岳陽乘軍艦渡洞庭湖向營田以西地區進攻,保障主力攻擊部隊右翼安全。
為確保第九戰區,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下令第3、第5、第6戰區對當面日軍發起攻擊,以牽制日軍集中,但是未起到明顯效果。第9戰區除用相當兵力在贛北、鄂南、湘北襲擾日軍後方外,由戰區司令長官薛岳指揮,集中12個軍33個師,一部在新牆河、汨羅江、撈刀河佈防,一部在株洲地區機動, 採取逐次抗擊日軍進攻;誘日軍在汨羅江以南、撈刀河兩岸殲滅之。
9月7日,日軍第6師團兩個聯隊分別由忠防、西塘地區出發,在飛機配合下從東、西、北三面掃蕩大雲山。國軍第4、第58軍的四個師進行英勇抗擊。
8日,日軍佔領大雲山。
9日,國軍反擊,日軍不支退後。
16日,日軍反擊,重新佔領大雲山。
18日拂曉,日軍主力在楊林以西20千米的狹窄地帶強渡新牆河,遭中國第4、第58、第20軍共六個師的阻擊,但遭日軍擊潰。
19日,日軍抵汨羅江北岸,隨即分路強渡汨羅江,突破中國軍隊防線,守軍潰退。
20日 日軍破譯第九戰區薛岳電令汨羅江南岸四個師抵禦日軍,主力九個師從東側圍攻日軍的作戰電報。日軍進行反迂迴,意圖圍殲第九戰區的精銳七十四軍。
21日,日軍全部渡過汨羅江,全速前進。然國軍仍頑抗於平江、金井一線,瀏陽、株洲等地區的第9戰區軍隊也依計劃逐次加入戰鬥。第10、第37、第79軍、暫編第2軍從長沙以東正面迎擊日軍;第26、第72、第74軍自瀏陽方向側擊日軍;第4、第20、第58軍攻擊日軍後方。
22日,日軍再次破獲第九戰區電報,調整戰術,從左翼山中迅速突破,第九戰區防線崩潰。
23日,第九戰區二十六軍被日軍突圍,在突圍作戰中受重大損失,日軍各部向長沙進逼。
24、25日,薛岳下令放棄長沙,由七十四軍逐次抵禦撤退,日軍第六師團向撈刀河谷進軍,企圖圍困七十四軍。
26日,七十四軍與日軍第6師團在撈刀河谷遭遇,雙方爆發激戰。後日軍第3師團加入戰鬥,七十四軍不支轉進。
27日,日軍第4師團渡過瀏陽河,沖入長沙西北角,大部突入長沙。
28日,日軍第4師團佔領長沙,第3師團向株洲方面追擊第9戰區潰退部隊。29日 日軍佔領株洲。然此後其他戰區的國軍採「圍魏救趙」的戰術,向日軍第11軍原根據地岳陽區域發動進攻,同時間也向日軍佔領的湖北宜昌發起反攻,日軍剛佔長沙便趕緊北返回防。
10月6日,日軍退至新牆河,雙方回復戰前對峙狀態。
此戰歷時33天,第9戰區稱擊斃日軍4.8萬餘人,擊落飛機3架,擊沉汽艇7艘。日軍雖一度攻佔長沙,然僅2天便因原根據地防務空虛回撤,國軍趁勢收復失地,雙方恢復戰前狀態,日軍攻佔長沙的計劃宣告破滅。
據軍令部長徐永昌在10月14日的日記中指出:「薛伯陵對外記者及武官談話,發表湘北之役,敵遺屍四萬一千餘具云云,使本部戰訊發佈組大為作難。又據報,長沙外籍傳教師語外記者及武官,敵人二十七日入長沙約兩萬人,留四日退去。又該訪察團對湘北戰頗感失望雲。」[1]
軍令部次長林蔚向徐永昌轉述從蔣介石那裏聽到的湘北真實情形後,徐永昌在10月25日日記寫道:「一、湘北戰之序幕,敵人掃蕩大雪山時,戰區所報我軍如何轉出反包圍敵人等等,完全子虛,斯役我第四軍吃虧極大。二、敵人打過汨羅江以後,我軍已無有戰鬥力之軍師。三、所報俘獲敵人不到十個,槍許有幾枝,余可想矣。」[1]
由於長沙一度失陷,蔣介石對薛岳十分不滿,謂:「9 月27 日酉刻,敵軍陷長沙,實因薛伯陵〔岳〕擅將長官部撤至淥口,因之敵軍乘機竄入城內,直至29 日晚,夏楚中軍由嶽麓山陸續渡河,向長沙進攻,遭遇敵軍抵抗,方得證實長沙已有敵軍,而我高級指揮部之無膽識,其移動位置時,無一不違反軍事原則,殊堪痛心,此為國民革命軍自成立以來,未有之怪象也。」[2]在南嶽軍事會議上,蔣又斥責第9戰區「像這次長沙會戰,我們有這樣雄厚的兵力,有這樣良好的態勢,我們定可打敗敵人,定可俘獲敵人很多官兵,定可繳獲敵人無數軍械!即使沒有一萬俘虜,也應有一千!一千沒有,總要有一百!一百沒有,少而言之,也應有十人。」「丟盡了黨國軍人的臉面」。
根據日方記錄,「早淵支隊……翌28日完全佔領長沙……第十一軍認為完全達到了作戰目的,10月1日日落後,開始返回」[3],「作戰結束後,軍所報告的戰果為:敵交戰總兵力約五十萬,遺棄屍體五萬四千具,被俘四千三百人。日方損失:戰死一千六百七十人(內將校一百二十二人)、負傷五千一百八十四人(內將校二百七十二人),去向不明者十四人,馬匹戰死一千一百六十八匹、負傷一千零九十二匹。」[4]。但是日軍傷亡實際上很可能遠高於此,因為會戰期間國軍曾經反攻宜昌以牽制進犯長沙的日本第11軍,而駐防宜昌的第13師團主力約1.8萬人左右(該師團1941年兵力約為26,214人[5],參與進攻長沙之部隊約7,711人[6],故留守之師團主力兵力約1.8萬人,包含8個步兵大隊,戰鬥兵兵力約為1萬人),經過10多日激戰,該師團處於覆滅邊緣,師團長內山英太郎一度下令燒毀第一線聯隊送回之軍旗與機密文件,並準備與各幕僚部長自殺[7],直至友軍來援方得以倖免,另根據侵華日軍老兵在戰後編寫的部隊史《若松聯隊回想錄》所載,在宜昌遭遇國軍圍攻的第13師團下轄步兵第65聯隊可確認陣亡人數為213名,包括軍官24名(含5名中隊長),然該聯隊在10月18日接收252名輜重兵補充人員(足見日軍在本次會戰前即準備大量補充人員,若以步兵第63聯隊的台兒莊戰鬥詳報為參考,一般步兵傷亡數量將是輜重兵數十倍,足見日軍為此役準備的補充人員人數十分可觀,且重傷致殘者以外的傷兵應不在補充範圍,然會戰前準備的補充人員數量仍不足以補齊本次會戰造成的大量缺額),12月31日接收補充人員13名(軍官與見習士官),隔年1月12日接收補充人員219名(一般步兵),4月4日接收數量不明的補充人員(考量輜重兵佔的兵力比例,極可能是數量為輜重兵10多倍的一般步兵),再考量輕傷者應不在補充範圍且重傷患應在這數個月內康復出院,該聯隊應多數人員於本次戰役遭國軍擊斃,陣亡總數必遠大於213名[8][9]。而日軍獨立混成第9旅團下轄的獨立步兵38大隊大隊長也在參加第三次長沙會戰前根據此前經驗教訓,在戰前會議提到一個中隊(兵力約近200人)要有戰死35人可能的準備(以此推論本次會戰日軍正面進攻長沙之各步兵中隊應平均死傷6成)[10]。同樣參與本次會戰的第116師團獨立山砲兵第2聯隊也在會戰結束後接收來自其他單位的數百名人員以維持補充人員到來前的兵力完整(以此推估該聯隊於此役陣亡與傷重致殘等永久性損失約為數百名之眾,可恢復之傷兵不考慮在內)[11]。據此,日軍實際傷亡肯定遠超出公開數字。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