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藤坪斷橋結構形似方面,則於1891年完工的JR信越本線碓冰第三橋梁(日语:碓氷第三橋梁),而魚藤坪橋中央主跨的上承式巴爾的摩式桁梁(Baltimore Truss、ボルチモアトラス),其長度及樣式則於1908年完成的JR磐越西線一之戶川橋梁(日语:一ノ戸川橋梁)中央主跨桁梁相同。
幣舞橋6公尺,在當時是北海道最長的木橋;由於是私人興建,當時要通過橋梁需要收費。 1898年愛北橋損毀,在1900年由政府在此興建了新的木橋,長度203公尺,路面寬4.2公尺,新的橋梁以釧路川南岸的地名「幣舞」來命名為「幣舞橋」;但是由於釧路川中有上游漂下來的浮木,且冬季河水結冰後飄下來的浮冰,橋梁在1909年損壞。
五大橋梁重建工程大路線工程計畫需配合重建者之外,計羅列出29座橋梁,分別納入「五大橋梁重建工程」及「鐵路沿線老舊橋梁重建工程」兩項計畫。 五大橋梁由南而北分別為大肚溪橋、下大甲溪橋、下大安溪橋、第二大嵙崁溪橋、新店溪橋,分別屬於縱貫線及山線鐵路,原橋上部結構計畫改建為上承式或半穿式下承式預力混凝土梁,下部結構設計為
關原之戰關原之戰(日语:関ヶ原の戦い)是指發生在日本戰國時代末期的一場戰役。主戰場位於美濃國關原地区,而交戰範圍遍及全日本。交戰方為由德川家康帶領的東軍以及石田三成等人組成的西軍。 此戰也被譽為「決定天下的戰爭」(天下分け目の戦い),是日本史上最著名的戰役之一。大日本帝國陸軍參謀本部著書稱這場戰爭爲「關原之役」。
西螺大橋之台灣地圖,甚至誤將台灣分為北、南兩島。台灣日治時期前期,跨越濁水溪的橋梁,僅有中、下游交界處(二水鼻子頭、林內觸口為界)的縱貫鐵路濁水溪橋,未有公路或人行橋梁跨過,長期以來,兩岸人民渡溪須利用竹筏或轉乘鐵路,甚至於從滔滔濁流之溪水,擇淺以渡,若遇上溪水暴漲,則嚴重影響兩地交通,故一直有架橋之